小组工作介入流动儿童应对校园欺凌的实务研究 ——以昆明市C小学为例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rainbow09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校园欺凌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专家学者,人们开始对校园欺凌事件给予更多的关注。校园欺凌事件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专业实习过程中,笔者发现,以流动儿童为主的C小学存在较为严重的校园欺凌行为,受欺凌者作为欺凌事件中的弱势一方,欺凌行为对其生理、心理以及长期的健康成长产生诸多不良影响。所以,相对于欺凌者而言,受欺凌者亟待社会给予更多的关注、社工给予相应的帮扶。通过查阅文献笔者发现:现有研究中,有关“校园欺凌”的研究大多是围绕欺凌者这一角色的行为改善进行干预,而对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给予改善的研究还相对较少。为此,笔者根据自愿原则,结合家长、老师、副校长的意见,招募并筛选出7名五年级有迫切需要改善应对校园欺凌方法的同学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以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组建小组,帮助其正确认知校园欺凌行为,改善其在应对校园欺凌时表现出的沉默、暴力反抗等没有能很好进行自我保护策略的实务研究。研究过程中,笔者首先在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流动儿童受欺凌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C小学五、六年级流动儿童曾经遭受过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的高达93%和91%,关系欺凌的为72%,网络欺凌的为54%。另外,在小组工作中还发现存在较为严重的个人财物的欺凌行为。而从受欺凌的原因来看,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都对受欺凌者的受欺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为此,笔者根据前期评估,从个人影响因素出发开展服务。小组工作介入过程中,笔者首先在小组关系建立过程中对欺凌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其正确认知校园欺凌行为;随后,在初期活动中,强化组员的自我效能感,增强组员想要改变受欺凌现状的信心;并在中期通过角色扮演,开展预防、应对欺凌行为的方法体验小组;最终,通过鼓励组员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正视欺凌行为,强化预防、应对欺凌行为的知识方法,提升组员的自我保护能力。研究发现:小组工作对于提高受欺凌者对欺凌行为的认知能力、应对和预防能力是有效的,它可以帮助流动儿童调节负面情绪、增强自信心,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人际关系,对流动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积极作用。
其他文献
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设立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这一新型物权,并以授权业主制定管理规约的方式赋予了业主宽泛的自治权利。但现行法律规定存在对管理规约的法律性质、自治内容和违反后果规定不明的问题,不利于建立良好高效的生活秩序,维护业主的权利。本文首先考察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内社区治理的现状。总体而言,管理规约的法律性质并不清晰,违反管理规约的法律后果也不明确。通过对比法律、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能担当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中小学教师师资水平是提升国民素质工程的关键,因此需要有完善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保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准。为了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我国一直在进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探索,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已显著改善和提升。但是由于我国中小
历史图片是一种辅助性的学习对象,是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肩负着同文字一样诠释历史史实的重任,教师们要充分利用图片,将其与文字等其他部分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诠释课本内容。本文章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中图片的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进行探究问题提出,并总结进行这方面探究的意义,通过大量资料搜集与整理,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整理,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商事交易行为的法律效力及其治理,研究视角是从法律规避视角对其加以学理分析,认为该商事交易是一种典型的法律规避行为。不同于多数学者运用法解释学方法,片面研究法律规避行为的效力,本文采用法经济学方法和法解释学方法,突破单一学科视角,通过研究该交易的法律规避原因,民商法、税法和刑法的解释和治理,提出合理的法律规避行为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治理方式。鉴于房地产业在
渎职犯罪的认定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其危害后果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经济损失”是渎职犯罪危害后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其认定标准、起算时间、计算范围的理解各不相同,导致同类案件定罪和量刑上的差异,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实属必要。本文以“史某某涉嫌滥用职权罪”一案为例,对史某某的行为是否造成“经济损失”以及史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滥用职权罪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1997年刑法新设立的罪名,由贪污罪分离而来,由于两者在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因此在理论界中对两者的区分也是众说纷纭,难以准确界定两罪,伴随而来的是实务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对具体案件事实难以定性。在司法实践中,有的犯罪分子主观上本着集体内部公平的想法分发国有资产,但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共同贪污的特征,比如申报不实报表批款的行为,这种案件在出现疑似贪污罪的情节时往往被认
依据宗教社会学经典论述,巫师的神圣性源于私人关系的建构,而在人类学的论述之中却又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比较当前中国民间信仰与巫师的互构关系,巫师获得其神圣性与生存的空间既不局限于其固有的私人性,亦非由社会交换关系来构建。本文通过与涂尔干的巫术“私人膜拜”、莫斯的“礼物模式”、桑高仁的“灵验模式”进行对话,结合在广东省荷乡地区的实证研究,梳理巫师的“神圣”身份建构途径及其行动逻辑。论文的研究结论是:“巫
在明清大背景下,大批传教士因欧洲宗教改革而认识中国,纷纷前往中国传教。这一举动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且兴起了传教士汉语学习的高潮。对比同时期的传教士,艾儒略是其中汉语著作最多,表现最突出的传教士,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教风格,一生致力于福建地区的天主教传播。他博学多才,在华期间通过结交中国士大夫以及在汉语写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能力,汉语水平逐步增强,被中国士大夫称为“西来孔子”,是明清时期汉
随着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不断对体育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体育教师具备丰富的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只有将理论知识与运动技能充分结合,才能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据掌握的资料表明,以“国培”、“省培”等为代表的中小学体育教师职后培训项目虽然很多,可是众多的培训项目中也只是各地选拔出的少部分教师能够去参
当今世界之争不仅是经济、科技、国防实力之争,也是文化实力和民族精神之争,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初中是由小学向高中过渡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逐渐独立,开始形成自己的三观,因此对初中阶段学生的精神引领及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县城初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调查为研究课题,重点探讨如何建设初中校园精神文化。以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