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须—应循西技 更宜本土觅真途——从“原生态”到“伪生态”的谬误与改善方式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304465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意识的加强,三个词语——“原生态、生态、原生态文化”开始频响于人们耳际,而在这股热潮之下往往易对这些概念产生模糊理解,学界对此莫衷一是,大众就更难准确译出此中真意了。城乡建设领域亦有生态自觉,并积极付诸实践。我们肯定西方生态思潮、理论及技术手段的现实意义——对于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和找到应变措施大有可为之处。所有具有“生态”意识或意图的规划设计方案的“初衷”都是值得首肯的,但是同时也存在对生态概念的理解误区,尤其是在实践运用的过程中却出现各种有悖于生态“初衷”的现象,其实质是违背了概念的本原意义,酿成了理解与实践的“伪生态”谬误,混淆了对“生态”的真实解读。本文对此提出了“伪生态”的定义,并且通过对该现象的剖析、归谬,概括了这些谬误发生的原因与具体表现情况,同时思考改善谬误的方式方法,目的在于理清对于概念理解的认知,并进一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从两方面分别对这一谬误进行比较研究、论述,探寻改善这一谬误的方式:首先是“就事论事”地继续以西式科技生态为引导,探寻沿用西式生态智慧的改善方式,具有较强的征对性,不但从中找到很多能纠正认知与实践的具体方法,而且进一步深刻地认识到西式科技生态理论并不一定就完全适宜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状——高科技难以推广、高成本难以承担——反而容易成为发达国家的生态技术试验场或生态产品市场;其次,照搬西式生态科技的发展方向不但会使我们疲于效尤,而且会与“原生态、原生态文化”的本义偏离的更远——“生态与文化”是相互作用影响而并存的,我们不能单纯的讲自然生态或文化生态,各民族的本土的“原生态文化”即是科技的源头,因此任何民族发展生态都需要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中国的生态事业当然就需要置入传统文化背景中去探索、去创新——本文将“生态”置入传统语境中去观照,探寻并归纳了传统生态智慧的源起及其发展要旨,进而通过相应案例的比较研究,列析了一些能传承运用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来改善当前城乡规划设计领域的“伪生态”谬误的方式方法;而本文的目的除了开启反思、改善谬误之外,其意旨更在于最终找寻出继承本土生态智慧的现代途径——传统生态智慧的“本土化”的现代途径,从而实现东西方生态智慧的结合,找到一条适合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基于自身民族文化根基的生态之路,追求那一份本是天赋的“生态真实”。
其他文献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土地制度创新成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内在驱动力。目前对于土地制度创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地
随着2007年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启动,苏州迈入了城市空间“三维化”的发展时代,也“诱发”了古城区地下街建设的思考。地下街为拓展古城区城市空间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对
由于我国长期受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差距日益加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的重视,新农村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行存量开发已是业内共识的情况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项目开发优劣的标准之一。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对城市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和渴望也不断增强,物质文明的发展带来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回归自然、重拾人本、渴望提升居住品质的要求越
城镇公共空间是城镇居民间进行交往、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城镇公共生活的中心,然则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空间出现了诸如数量不足、空间破碎化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对
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城乡社会、经济的二元结构引起城、乡规划体系的二元分离,另一方面行政部门条块分割引起城乡空间专业规划的相互重叠与冲突,加之基于城乡整体空间思维的
复杂性是我们所生活世界的一个关键特征,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复杂系统的研究方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微观仿真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追求改造、更新的新陈代谢过程。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遇到其发展的瓶颈,这时候城市更新就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改造再利用城市
城市湿地是城市水环境、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而且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但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和国内房地产热潮,对城市湿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