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喀斯特地貌城镇公共空间设计探析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hanxiao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公共空间是城镇居民间进行交往、交流的重要场所,是城镇公共生活的中心,然则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城镇空间出现了诸如数量不足、空间破碎化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对于贵州黔西南的城镇公共空间来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新城镇化背景下,鼓励中小城镇的发展给黔西南的城镇带来了新的机遇,如何能够避免公共空间的“失落”实现生态文明的发展成为公共空间设计首要解决的问题。黔西南的城镇多位于喀斯特地貌区,喀斯特地貌在城镇的公共空间建设中因用地困难、限制空间的拓展成为空间发展的桎梏;但却又能够因山就势塑造富有特色的公共空间成为发展的有利因素。另外喀斯特地貌因水而生,生态系统、生产生活、城镇布局和城镇公共空间均与水有着紧密的联系,“蓄水”和“保土”成为生态问题的症结。论文结合关联耦合、绿地空间构建理论和海绵城市理论等,从喀斯特城镇公共空间的问题出发,以“水”为媒提出“水系优先原则”的设计理念,构建“廊道+斑块”的生态基底引导城镇的绿地空间、道路空间和建筑场地空间的建设。三者是城镇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部分,共同构建系统性生态型公共空间,统一于“山—水—城—田”的城镇公共空间格局。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证和验证。第一部分以喀斯特地貌区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并探讨水与城镇公共空间的关联性。首先分析水与地貌、生产生活、聚落布局的关系,并以地貌特征为依据将喀斯特地貌分为三种类型,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和峰林盆地等三类,分析探讨不同地貌环境下水与城镇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关系。通过海绵城市、关联耦合理论等相关理论的介入,结合以地貌生态和公共空间问题,提出以“水系优先原则”作为黔西南喀斯特地貌区城镇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第二部分在“水系优先原则”的指导下探讨喀斯特地貌区城镇公共空间设计,分为公共空间总体设计和公共空间详细设计两个层面。总体设计层面,通过GIS分析城镇的水文特征,构建城镇的水系,并结合土地适用性评价建立起生态斑块,打造“廊道+斑块”的生态基底,引导城镇绿地空间、道路空间和建筑场地空间的建设,这三类空间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城镇的公共空间系统。在微观层面,在“水系优先原则”详细分析水空间对绿地空间、道路空间和建筑场地空间等空间设计要求并选取典型案例加以分析。在“水系优先原则”下的公共空间的构建离不开绿色基础设施的支持,另外还需加强对水质的改善和植物配置方面控制,保证水质的干净和景观的营造,打造“花开常在,青树长留”景观。同时注重结合黔西南特殊地貌环境,对喀斯特水生态敏感区域进行特殊绿色基础设施改善。第三部分将“水系优先原则”运用于晴隆城市设计的案例中加以分析和探讨。基于“水系优先原则”优先构建城市“廊道+斑块”的生态基底,引导城镇绿地空间、道路空间和建筑场地空间的建设,从而使城镇公共空间系统化和生态化。利用公共空间与城镇建设空间的关联耦合作用从而引导城市设计,为黔西南州喀斯特地貌区城市设计提供参考。黔西南的城镇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阶段,在此背景下探讨系统性生态型公共空间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希望通过本文的探讨能丰富黔西南的城镇建设和公共空间建设的相关理论,并对实际项目作出指导。
其他文献
河南省“南太行”风景名胜资源体系是指以南太行山五个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从北到南依次是林虑山风景区、云台山风景区、青天河风景区、神农山风景区和王屋山风景区——
随着苏南乡村地区的迅猛发展,乡村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人口结构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缺失制约着乡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目前,苏南乡
建筑是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建筑艺术的发挥,除了建筑设计的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建筑外围护结构材料和工艺的制约。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迎来了新中国大量的建设任务,建筑主体
新世纪,中国社会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日益浮现且愈发严重的种种城市问题——超速的城市增量发展导致空间与资源的不堪重负,中国特色建筑文化意识形态的薄弱导致建
学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土地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土地制度创新成为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基础保障和内在驱动力。目前对于土地制度创新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土地
随着2007年苏州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正式启动,苏州迈入了城市空间“三维化”的发展时代,也“诱发”了古城区地下街建设的思考。地下街为拓展古城区城市空间提供了必要的手段,对
由于我国长期受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体制的影响,城乡差距日益加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高度的重视,新农村
在提高土地利用率,推行存量开发已是业内共识的情况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已成为衡量项目开发优劣的标准之一。轨道交通的迅猛发展不仅深刻影响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对城市空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对旅游的需求和渴望也不断增强,物质文明的发展带来精神文明的提高,人们对回归自然、重拾人本、渴望提升居住品质的要求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