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ESM的火山喷发对中国东部年代际干旱影响的模拟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w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全球极端干旱频发,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中国由于地处东亚季风区,干旱频繁,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前人研究表明,中国东部的干旱由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和外部强迫主导。而火山外强迫与内部变率线性叠加能够加剧干旱。然而,不同干旱时期火山喷发以及不同强度火山喷发对干旱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历史时期是否存在内部变率与火山外强迫共同影响的干旱?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因此,本文基于通用全球模式(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CESM)进行了不同干旱位相下(干旱初期、中期和末期)火山喷发以及不同强度(25Tg、50Tg和100Tg)火山喷发的敏感性试验,基于试验结果、代用重建资料以及通用全球模式过去千年集成计划(Co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Last Millennium Ensemble Project,CESM-LME)的模拟数据,对比研究了不同干旱时期火山喷发以及不同强度火山喷发对中国东部干旱持续性和强度的影响。采用了窗口分析、多数据多要素复合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空间插值、回归分析等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模拟得到的空间格网数据进行了时空动态分析,深入探究了火山喷发后干旱的演化过程及内部变率和火山外强迫共同影响干旱的内在机理。以近千年来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干旱事件——明朝末年崇祯大旱(1637-1643年)为例,基于火山敏感性试验和气候统计检验方法,模拟研究了崇祯大旱的成因和机制,分析了1641年Parker火山喷发对崇祯大旱的影响,进一步加深了对于内部变率和火山外强迫共同影响中国东部干旱的理解以及火山喷发影响年代际干旱的认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干旱位相下喷发的火山对干旱持续性和强度的影响不同。干旱末期火山喷发后,干旱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干旱中期火山喷发后,干旱持续时间和强度次之;干旱初期喷发的火山引起的干旱持续时间最短、强度最小。相关的物理机制分析表明,不同干旱位相下火山喷发后海陆间热力差异不同导致干旱强度存在差异。火山喷发于干旱末期时引起的海陆间热力和气压差异最大,东亚夏季风衰退程度最强,故干旱强度最大。中国东部沿海及日本中北部的反气旋异常也会对降水的下降程度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结果还显示,火山喷发后中国东部土壤湿度降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间接导致东亚夏季风衰退。土壤湿度和西太副高的回升速度对干旱的持续时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火山喷发时间越接近干旱末期,土壤湿度和西太副高的回升速度越慢,干旱持续时间越长,反之则相反。不同量级的火山喷发会对中国东部的年代际干旱产生不同的影响。小于25Tg的火山不足以对中国东部的降水产生显著作用。火山量级达到50Tg及以上时,干旱加剧。随着火山量级的增加,干旱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线性増强。这与火山喷发对东亚夏季风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有关。一方面,火山喷发后海陆间热力差异随火山量级的增加而增加,陆地气压显著高于海洋,因此干旱强度加大。另一方面,随着火山量级的增加,西太副高和中国东部沿海海温的减弱程度增强、回升速度变慢,故干旱的持续时间较长。明末的崇祯大旱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旱灾之一,受到内部变率和火山外强迫的共同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崇祯大旱最初(1637年)来源于气候系统内部变率,1641年南菲律宾群岛Parker火山喷发加剧并延长了干旱。其中,内部变率在崇祯大旱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火山喷发在内部变率的基础上加剧了干旱。基于敏感性试验结果的机制分析表明,Parker火山喷发后干旱的加剧与东亚夏季风的衰退直接相关。东亚夏季风的变化受到Parker火山直接和间接作用的影响。一方面,由于海陆间热力性质存在差异,火山喷发后中国东部陆地降温速度快于海洋,因此陆地气压较海洋偏高,中国东部盛行西北风。另一方面,Parker火山喷发后中国东部土壤湿度下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减弱东移,临近海域海温异常下降,削弱了海洋向陆地的水汽输送,间接导致东亚夏季风的减弱和干旱的延长。
其他文献
利润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建筑施工企业具有特殊性,因项目是建筑施工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而项目经理又是项目的主要负责者,因此项目经理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十分重要。项目经理不仅是建筑企业的经济利益的贡献者、企业人才梯队的创作者,也是工程质量、进度、安全的关键决策者,同时,也是业主口碑与企业品牌的创造者,甚至直接影响企业后续业务的承建。因此,如何有效地激励项目经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对项目的
参数估计作为阵列信号处理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现代声呐和雷达的定位通信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的多参数估计技术是更加贴合实际的问题,可以对目标信号进行更加全面完整地描述,而目标的波达方位估计和时延估计是对目标进行定位的两个重要参数,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本文以阵列接收水下多途信号为研究对象,采用反卷积算法利用多途信号声程和到达角度的差异对时空二维做高分辨的时延-角度联合估计,并通过仿真分析和
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作为物联网应用的一部分,水下传感网络在海洋勘探和水环境监测应用等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由于水下环境复杂,传感器节点有限,水下充电极其困难。因此,降低水下传感网络能耗、提高网络传输效率成为关键问题。路由协议决定数据包要遵循的路径,良好的路由协议不仅能够降低网络能耗,提高网络效率,还可以增强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因此,设计高效的水下传感网络路由协议变得极其重要。本文围绕水下传感网络
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机器人技术不断的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研究热点。无人驾驶技术主要利用摄像机、激光雷达、定位惯导系统(IMU)等传感器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实时感知。而目标检测与跟踪是自主车辆环境感知的重要内容,也是自动驾驶车辆路径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目前,障碍物检测和目标跟踪算法主要应用在视觉摄像头和3DLidar上。虽然利用视觉作为无人驾驶的主要传感器进行障碍物检测和跟踪的方法是目前的主
随着铁路事业不断发展,列车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列车行车安全也成为铁路工作的重中之重。列车运行过程中,驾驶员扮演着重要角色,现阶段对驾驶员安全驾驶的监管仍依赖于人工事后查阅,效率较为低下。本文以此为背景,使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对驾驶员行为进行识别和分析,识别结果可用于驾驶员行为的监管,以此实现驾驶员行为监管的智能化。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驾驶员监控视频图像增强。本文使用了改进的Retin
近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国家经济仍取得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居民个人收入有明显提高。居民收入的增长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收入,同时也为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地税合并后,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新问题,个税改革让更多纳税人涉及其中,这样的新形势下,对于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的研究就变得很有实际意义。哈尔滨市松北区作为哈尔滨新区的核心承载区
束鹿凹陷位于冀中坳陷南缘,是宁晋凸起和新河凸起之间的一个东断西超的单断箕状凹陷。束鹿凹陷面积小、丰度相对低、资源转化率低,勘探潜力较大。束鹿凹陷古近系地层以砂泥岩互层沉积为主,形成良好的储盖组合,以构造油气藏勘探为主,但受到层位解释不准确,部分存在窜轴现象以及缺乏断裂系统划分的影响,制约了其构造油气藏的勘探精度;同时,由于潜山顶面坡积砾岩的存在,一方面有利于潜山油气保存,另一方面增加潜山顶面识别难
近年来,微流控技术在肿瘤细胞富集方面得到了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中,微流控通道截面受限于简单的几何形状,对微流控通道内流场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局限性。本研究受自然界中河流弯道截面的启发,提出一种3D打印类河弯截面微流控通道,用于基于尺寸的粒子聚焦和富集。本研究设计了参数不同的微流控通道截面,基于速度场和旋度场仿真结果,发现顶点长度为1000μm时,通道截面上产生的涡旋中心最靠近通道外壁,从而为粒子的受
油酰乙醇胺(OEA)是一种内源性的PPAR-α高亲和性配体,因其安全、高效、低副作用的特点,有望成为新一代抗肥胖药物。文献报道的OEA合成路线大多反应条件不温和、需色谱分离、生产周期长、三废多、不经济。针对这一现状,本文开发了一条绿色、温和、高效的OEA合成工艺,优化的反应条件为:甲醇钠用量为油酸乙酯质量的6%,油酸乙酯与乙醇胺的摩尔比为1:7.5,反应温度为室温,反应时间为2h。粗品经乙酸乙酯重
近年来,金融市场动荡不断,“黑天鹅”事件接连发生,使得金融风险的国际性传染呈现出常态化、迅速化、短期化的特征,金融市场的波动性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基于波动率指数,研究金融风险在世界五个主要金融市场——中国上海、中国香港、美国、欧洲、日本间传染的相依结构、强度和方向,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建议。在藤Copula模型的构建中,本文采用ARMA-GARCH-偏t模型作为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