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M2混合型肺泡巨噬细胞高表达HB-EGF促进肺损伤修复的作用及机制

来源 :湖北医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xuefe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重症呼吸系统疾病,致死率极高。肺泡上皮细胞(Alveolar epithelial cells,AECs)损伤是ARDS的主要病理基础,因此,AECs修复是ARDS肺功能恢复的先决条件。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与肺损伤发展密切相关:AM在肺损伤急性期转化为M1型加重肺损伤,在恢复期转化为M2型促进肺修复。随着肺损伤发展,AM会经历亚型转化表现为M1-M2混合型,但这类AM在肺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尚不清楚。我们前期研究发现M1-M2混合型AM可能高表达一种表皮生长因子——肝素结合型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GF-like Growth Factor,HB-EGF)。HB-EGF能促进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EC 2)增殖。因此我们推测:肺损伤中M1-M2混合型AM可能通过高表达HB-EGF促进AEC 2增殖而促进肺组织修复。目的:探讨肺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M1-M2混合型肺泡巨噬细胞是否高表达HB-EGF及HB-EGF促进肺损伤修复的作用及机制。方法:本实验分为动物实验和细胞实验两个部分。在动物实验中,选取6-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体重为22-24 g。使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3mg/kg气管滴注诱导小鼠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于LPS处理后1、2、3、4、5、6、7天后处理小鼠,取肺组织、肺泡灌洗液(bronchoalveolar lavage fluid,BALF)并提取小鼠肺泡巨噬细胞(Alveolar Macrophage,AM)。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BALF及肺组织中HB-EGF表达;使用RT-PCR分别检测AM中HB-EGF、M1标志物(TNF-α、IL-6)、M2标志物(FIZZ1、Arginase-1)的基因表达水平;使用免疫荧光检测肺组织中HB-EGF与巨噬细胞标志蛋白Iba-1的共表达情况。将小鼠随机分为(1)脂质体-Clod组;(2)脂质体-PBS组(每组n=3)。在ALI之前从小鼠腹腔内给予脂质体-Clod(巨噬细胞去除剂)或脂质体-PBS(用于对照),制作ALI模型后每天重复给予1次。于ALI后7天处死小鼠,收集BALF与肺组织匀浆,使用ELISA检测HB-EGF的浓度。将ALI小鼠随机分为(1)LPS+PBS组;(2)LPS+HB-EGF组(每组n=6)。于ALI发生12 h后PBS组腹腔注射与HB-EGF等体积的无菌PBS溶液(PBS组),HB-EGF组腹腔注射重组HB-EGF蛋白(HB-EGF,5μg/只),每天经同一路径重复给予相同剂量的同种试剂,至处死小鼠前一天。于ALI处理后3、5、7天取材,收集BALF与肺组织。Western Blot检测肺组织中SPC(AEC 2标志蛋白)表达及EGFR信号通路激活情况;免疫荧光检测肺组织中SPC与增殖信号PCNA共表达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比较各组肺损伤评分;BALF行中性粒细胞计数;BCA法检测BALF中总蛋白含量;ELISA法检测BALF中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 M)、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浓度。同样的,在给予EGF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AG1478后重复上述实验。在细胞实验中,提取小鼠AM及腹腔巨噬细胞(Peritoneal Macrophage,PM)体外培养,分别使用以下方法诱导其极化:(1)M0型:PBS;(2)M1型:LPS(1μg/ml)+IFN-γ(20 ng/ml);(3)M2型:IL-4(20 ng/ml);(4)M1-M2混合型:LPS(1μg/ml)+IFN-γ(20 ng/ml)+IL-4(20 ng/ml);诱导4 h后,使用RT-PCR检测HB-EGF、M1标志物(TNF-α、IL-6)、M2标志物(FIZZ1、Arginase-1)的基因表达水平;诱导24 h后,使用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HB-EGF分泌情况。结果:1.与对照组正常小鼠相比,BALF中的HB-EGF含量在LPS诱导的ALI发生后第1天降低,然后逐渐增高,在第7天达到高峰(P<0.001),肺组织匀浆中HB-EGF的含量表达同样的趋势。2.去除AM后,LPS诱导的ALI小鼠肺组织中HB-EGF含量显著降低。3.在LPS诱导的ALI后第7天小鼠肺组织中,Iba-1与HB-EGF蛋白表达在同一细胞。4.在体外实验培养的M1-M2混合型AM中,HB-EGF表达量显著升高。5.与LPS+PBS组相比,使用3、5、7天损伤肺组织中的中性粒细胞数量(第3天、第5天P<0.001;第7天P<0.05)、肺水蛋白含量(第3天、第5天和第7天P<0.001)、Ig M渗出(第3天、第5天和第7天P<0.001)、TNF-α(第3天、第5天P<0.001;第7天P<0.01)与IL-6(第3天、第7天P<0.001;第5天P<0.01),促进了肺损伤修复。6.给予HB-EGF处理后,与LPS+PBS组相比,SPC增殖信号显著增加。7.LPS诱导的ALI后7天,肺组织中EGFR信号通路明显活化。使用AG1478可明显抑制HB-EGF促进肺损伤修复的效果。结论:肺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M1-M2混合型AM高表达HB-EGF,HB-EGF可介导AEC 2增殖,并通过激活EGFR信号通路,参与肺泡结构重建,促进肺损伤修复。
其他文献
背景:老年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负担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直以来是麻醉学临床研究的热点,有学者就不同全身麻醉方法对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影响做了相关研究,但结论仍具有争议性。一方面,研究发现,与七氟烷全身麻醉相比,以丙泊酚为基础的静脉全身麻醉可能降低老年患者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生率。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七氟烷全身麻醉与丙泊酚全身麻醉对围术期神经认知障碍发生率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
背景:七氟烷作为临床常用的吸入性麻醉剂,广泛用于婴幼儿麻醉。但近年来研究发现,幼年期动物多次、长时间接受七氟烷麻醉可能会引起发育期大脑神经细胞凋亡、神经炎症以及成年后的认知功能障碍等。七氟烷所致的新生大鼠大脑神经毒性的具体机制尚未阐明,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目的:探究MCC950对七氟烷所致的新生大鼠大脑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动物实验:选取7日龄(P7)SD大鼠,体重约为12-15
背景:甲状腺切除术可导致患者术后中度疼痛,活动受限,延长康复时间,降低恢复质量,甚至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变化。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甲状腺手术的高危因素,可能导致一些严重并发症,如伤口出血、血肿形成、气道阻塞等。由于术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是已知的PONV的危险因素。因此,基于阿片类药物使用的常规术后镇痛不适用于甲状腺切除术患者。因此,探索一种新的麻醉管理方法,代替阿片类药物并减轻术后疼痛,可以改
背景:当前我国社会老龄化状态越来越严重,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再加上我国中青年群体长期处于紧张高压、生活作息紊乱的环境中,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脏病发病风险增高,使其逐渐成为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维持性血液透析需要建立动静脉内瘘,而成功完成血液透析的重要前提是保证动静脉内瘘通畅。由于自体动静脉内瘘具有血管狭窄、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
背景:单肺通气(one lung ventilation,OLV)是指术中利用单侧肺进行通气的方式,它使两侧肺独立,为外科医生提供清晰的手术视野。OLV除了能为手术带来便利,同时对患者生理产生不利影响[1]。OLV期间动静脉血掺杂、通气血流比值(V/Q)失调、肺内分流(Qs/Qt)增大影响机体氧合[2]。OLV时通气侧肺要承受较大的通气量,过大的潮气量会引起机体肺顺应性下降以及气道压上升,导致肺损
背景:股骨转子间骨折是老年人的常见骨折之一,现在骨科医师普遍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以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为主。两种方案都能很好地保证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期间产生的并发症,但在手术适应证上两种方案仍存在较大的争议。目的:分析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差异性。方法:纳入200例75岁以上Tronzo-EvansⅠ-Ⅴ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
背景:围手术期神经认知紊乱(Perioperative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PND)是骨科大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PND与长期的不利结果有关,发生PND后往往会导致更低的生活质量和更高的术后死亡率,因此急需找到可以预防PND的方法。目的:探讨术前使用右美托咪定(Dexmdetomidine,Dex)调整睡眠-觉醒节律对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右美托咪定干预后的结局。
背景: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发展,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近年来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人群中下肢血管病变(Lower-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发病率不断升高。LEAD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糖尿病足甚至截肢的重要原因,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目前已知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糖、血脂异常等,但临床研究发现控制这些危险因素仍
背景:糖尿病是重要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其导致的缺血性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内皮祖细胞(EPCs)是修复血管损伤及改善血管新生能力的重要细胞生物学基础,为解决这一难题带来了新曙光。近来研究发现,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除了控制血糖以外,还可以通过其他机制发挥对心血管疾病的有益影响,然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GLP-1R)能否调控EPCs功能活性,目前尚
背景:2型糖尿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全身代谢系统疾病,目前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2型糖尿病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其中轻度认知障碍则是在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轻度认知障碍被认为是由正常向痴呆发展的过渡阶段,当患者出现临床症状时病情往往已不可逆,因此早期诊断及干预治疗对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2型糖尿病伴轻度认知障碍早期主要通过认知功能检查量表进行评估,但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