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伍铁平教授在1979年首次将模糊理论介绍到中国,自1979年以后,关于模糊语的研究在中国学者中展开。国内外许多学者的研究已涉及英语习语中的模糊语,对习语中数字模糊语也略有研究,但是把中国文学作品和习语中数字模糊语结合起来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见。鲁迅是中国杰出的文学家、革命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和精神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的十分有价值的文化遗产。因此,对于鲁迅文学作品的研究不仅对于我们民族乃至世界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小说《祝福》是鲁迅的代表作品。本文作者通过对《祝福》习语中的数字模糊语进行研究,探讨英汉数字模糊语的异同及其文化影响因素,模糊数字的功能,并借用《祝福》中的翻译实例来加深读者对作品所传达出的文化内涵的进一步的理解。本文作者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祝福》习语中的数字模糊语及其翻译的策略和原则,揭示《祝福》习语中的数字模糊语的特点及杨宪益对《祝福》翻译的译文特点。本文作者首先引入国内外对于数字模糊语的研究以及国内学者对功能对等理论的研究。然后对数字模糊语及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具体来讲,本文在第一章介绍该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的对象以及研究的步骤。第二章介绍了国内外对于汉语习语中数字模糊语的翻译研究以及国内对于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第三章对数字模糊语以及功能对等理论做了简要的介绍。在第四部分作者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来分析《祝福》汉语习语中数字模糊语及其翻译,其中包括《祝福》汉语习语中的数字模糊语研究,《祝福》汉语习语数字模糊语的分类和特点及杨宪益翻译中使用的翻译策略和原则。通过对《祝福》习语中数字模糊语的研究,本文发现杨译本在处理《祝福》习语中数字模糊语的时候,采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比如,数字对数字的直译法,替换数字法,省略掉数字意译或称为自由式翻译。在功能方面实现了与原文本的对等。论文提出由于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对于习语中数字模糊语义的理解和表达不尽相同,为了使译文在内容上忠实,在语句上流畅,在风格上贴切,翻译时需考虑以下两个原则:民族性原则和通俗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