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量—方差法在三种下垫面上计算感热通量的效果评估和算法改进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y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表与大气之间的能量交换影响着天气演变、碳水循环和气候变化,感热通量是地表与大气之间能量交换的重要形式,是地表加热大气的主要途径。目前,涡度相关技术被广泛用于观测地表与大气之间的感热交换,但该技术需要的设备价格昂贵、数据后处理复杂,导致其观测站点有限、空间代表性不足,急需发展设备价格低廉、观测原理简单和计算算法准确的新的感热通量观测技术。通量-方差法基于方差相似性原理,仅需温度标准差和大气稳定度判断即可计算感热通量,具有大规模联网观测的潜力。但该方法在不同下垫面的计算效果有待评估,且温度标准差的选择和大气稳定度的判断有待通过试验来确定。本研究以涡度相关观测为参考,在农业养殖塘、稻田和裸地三种下垫面上利用多种传感器开展高频温度观测,首先分析了三种下垫面上的大气湍流特征,特别是通量-方法所基于的方差相似性;其次,通过野外对比观测试验,定量评估了六种高频温度传感器测定温度标准差的性能,并评估通量-方差法在三种下垫面上计算感热通量的效果;最后,从大气稳定度这一参数出发,从计算方法、大气稳定度判据和时间尺度三个方面改进通量-方差法。得到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1)养殖塘、稻田和裸地三种下垫面上大气湍流统计特征存在明显区别,养殖塘上方大气不稳定状态占比(74%)高于稻田(33%)和裸地(40%)下垫面,日间裸地下垫面不稳定程度高于其他两种下垫面。观测期间,三种下垫面上80%通量源区范围内都为目标下垫面。三维风速的湍流谱在惯性子区内符合-2/3次方关系,垂直风速和标量的协谱在惯性子区内满足-4/3次方关系,涡度相关系统可以观测目标下垫面与大气之间的通量交换。稻田下垫面湍流强度与湍流动能在高风速下均高于养殖塘和裸地下垫面。方差相似原理在三种下垫面上均适用,三种下垫面上三维风速归一化标准差随大气稳定度的变化符合-1/3次方规律,不稳定条件下拟合效果要好于稳定条件下,且以垂直方向上拟合效果最佳,温度和水汽密度的归一化标准差在不稳定时符合-1/3次方规律,稻田和裸地下垫面上CO2密度的归一化标准差在不稳定时符合-1/3次方规律。(2)6种温度传感器测量温度平均值的性能相当,二维超声风速计观测的温度标准差与三维超声观测值的相关系数超过0.97,均方根误差小于0.04℃,测量性能明显强于细丝热电偶温度传感器。通量-方差法在计算感热通量时对参数c T1更敏感,c T1值偏低会导致感热通量高估,c T1增减10%会使感热通量分别减小和增大13.32%、17.12%。相比通量-方差法中的默认参数,使用本研究观测得到的拟合参数会显著改善感热通量的计算,使计算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均方根误差最大降低14.6 W m-2。与涡度相关观测相比,通量-方差法在稻田下垫面上对感热通量的计算效果最佳(相关系数为0.887),其次是裸地(相关系数为0.860)和养殖塘下垫面(相关系数为0.823)。(3)改进后的通量-方差迭代算法在计算感热通量时无需依赖涡度相关系统观测,只需要温度标准差和风速观测值,但计算效果略有降低,计算值与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减小0.06,均方根误差增大2.9 W m-2。相比原方法,迭代算法在养殖塘、稻田、裸地三种下垫面上分别有11.7%、36.4%和32.3%的计算值无法收敛。使用温度梯度进行大气稳定度判断效果优于使用净辐射,两种判据对感热通量方向的误判率分别为12.9%和34.8%。在日尺度上使用原通量-方差方法时,计算感热通量与观测较为相符,而迭代算法由于缺失值超过30%导致计算值与观测之间的一致性不佳。
其他文献
基于1979-2018年JRA-5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大气视热源的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规律,着重揭示了高原大气热源10-30天ISO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22°-32°N,105°-122°E)降水异常季节内变率的“放大效应”及其可能机理,并探讨了高原与南海、孟加拉湾等低纬度地区大气热源季节内循环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季节
本文使用最新的中国台站气温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系统地研究了近60年来寒潮等冷空气频数和强度的气候学特征和不同类型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特征、成因及对下层大气的反馈,并从等熵位涡的角度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与2010年2月寒潮的联系,探索造成寒潮可能的原因和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寒潮等冷空气过程的频数和强度有明显的月际和季节差异,区域型寒潮在秋季发生频数最多,全国型寒潮、区域型
本文基于CWRF模拟集合中27组试验成员以及ERA5、MERRA-2两组再分析资料中1990-2011年夏季(6、7、8月)数据,研究CWRF不同参数化方案的改变对陆气耦合的影响。论文首先通过华北地区降水日变化评估了CWRF的模拟性能,接着选取三种不同的陆气耦合指标:土壤湿度与潜热的相关、潜热与抬升凝结高度的相关以及边界层厚度与抬升凝结高度的差值与云量的相关。通过对这三个指标分析CWRF不同物理参
极端垂直运动对热带气旋强度和结构变化有重要作用。实际观测中发现,热带气旋内部伴有极端上升运动,但与之相联系的小尺度系统尚未可知。本文分析了边界层大涡技术下,三组不同水平分辨率(333 m、111 m和37 m)的WRF模拟结果,给出了热带气旋眼墙附近的极端垂直运动时空分布,并对相关小尺度精细结构进行了定性分类追踪。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三组试验中,热带气旋眼墙垂直运动特征与观测一致,均近似满足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NOAA和英国气象局哈德莱中心提供的逐月海表温度资料、University of Delaware提供的逐月降水资料和地表气温资料以及CAM5.1数值模式,利用统计诊断,如合成分析,回归分析等,分析了春季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讨论了,1970-1995和1996-2018年春季热带大西洋海温异常对欧亚大陆气温和降水的不同影响以及可
多年冻土湿地与大气之间不断进行感热、潜热和蒸散等能量和物质交换,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和特有的气候环境,其能量交换变化情况对多年冻土湿地生态环境的发展和区域气候变化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深入研究以多年冻土湿地为下垫面的能量通量和水汽交换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我国还没有对此生态系统陆面水热通量观测研究。本研究基于涡动相关法,在大兴安岭多年冻土区一块典型湿地开展两年生长季能量通量和蒸散观测,以揭示多年冻土湿
浅对流云在大气的动力和热力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浅对流宏微观物理量影响因子的理论认识仍然很不充分,尤其是与云滴谱离散度相关的过程以及气溶胶的作用。本文利用大涡模式(WRF-LES)和分档微物理方案(SBM)对1995年SCMS95(Small Cumulus Microphysics Study 1995)观测项目中一次飞机观测的浅对流云系进行了模拟,并研究了浅对流宏微观物理量的影
大气边界层是大气热量、动量以及各种物质上下输送的重要通道,边界层中发生的强对流天气、污染物传输等过程均极大地影响人类生活,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但由于大气边界层具有空间尺度小、时间变化快、对下垫面敏感的特点,目前数值模拟效果不能尽如人意。资料同化是改进数值模拟结果的重要途径。本文利用2016年8月28日08时—9月2日08时在北京市宝联、朝阳和大兴三站同时进行观测实验的逐3 h加密探空资料,采用
城市高分辨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对城市气象及相关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局地气候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是一种新的城市高分辨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本文基于LCZ分类体系,首先基于当前广泛使用的世界城市数据库及门户工具(World Urban Database and Access Portal Tools,WUDAPT)方法制作了中国63个大城市及城市群的LCZ数据集。进一步的研究中,
本文通过在不同环境下的多类型能见度仪的对比观测试验获取的能见度、相关气象要素、颗粒物质量浓度和粒径等观测数据,探究了不同气象条件下前向散射式和透射式能见度仪、激光雷达能见度仪之间的测量值误差和差异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前向散射式和透射式能见度仪在能见度环境模拟舱内纯水雾情况下测量值的变化趋势相同,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前向散射式比透射式能见度仪测量值偏大,两种能见度仪测量值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随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