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和我国寒潮的特征以及两者可能的联系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ij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使用最新的中国台站气温观测资料和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系统地研究了近60年来寒潮等冷空气频数和强度的气候学特征和不同类型平流层爆发性增温的特征、成因及对下层大气的反馈,并从等熵位涡的角度分析了北半球冬季平流层爆发性增温与2010年2月寒潮的联系,探索造成寒潮可能的原因和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寒潮等冷空气过程的频数和强度有明显的月际和季节差异,区域型寒潮在秋季发生频数最多,全国型寒潮、区域型冷空气和全国型冷空气在冬季发生频数最多;区域型冷空气总体过程(寒潮与冷空气过程之和)平均强度在2月最大,全国型冷空气总体过程平均强度在11月最大。冷期(1960-1986年),冬季全国型寒潮频数显著减少(-0.57次/10年),区域型冷空气、全部型(全国型与区域型之和)冷空气过程频数显著上升(分别为1.37次/10年、1.28次/10年);暖期(1987-2019年),1月全国型寒潮频数显著下降(-0.17次/10年),而区域型冷空气频数显著上升(0.53次/10年)。(2)1979-2019年北半球平流层共发生31次强爆发性增温事件(SSW),欧亚-北美型(ENA型)发生了4次,大西洋-东亚型(AEA型)发生了6次,阿留申侵入型(AI型)发生了6次,北美侵入型(NAI型)发生了11次。ENA型SSW发生前,位于大西洋和阿留申地区的阻塞高压使极涡分裂的两个低压中心分别位于欧亚和北美大陆;AEA型SSW发生前,乌拉尔山和北美大陆的高压系统共同作用使极涡分裂的两个低压中心分别位于大西洋和东亚地区。AI型SSW发生前,平流层极涡被侵入极区的阿留申高压推挤;NAI型SSW发生前,平流层的极涡被侵入极区的北美大陆西部的高压推挤。SSW发生后,平流层环流异常信号能否向下传播取决于极涡扰动的强度、位置和持续时间。SSW事件的位势高度异常从10hPa传播到500hPa大约需要10-15天。(3)2010年2月全国型寒潮爆发前,发生了一次AEA型SSW事件,源自极涡分裂的高等熵位涡(IPV)中心向东、向南移至东亚北部,同时具有高IPV的冷空气柱在垂直方向上被拉伸,气柱气旋性涡度增强导致对流层相应地区冷涡系统发展。冷涡西侧的北风沿着等熵面向南、向下输送强冷空气,有利于蒙古及西伯利亚地区强冷空气的堆积。随着高位涡冷空气柱继续向东、南移至东亚地区,东亚大槽迅速加深,槽后东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冷空气柱在向南、向东、向下移动时,其附近的气流在其东侧和南侧沿等熵面向下运动,引起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强烈增幅,导致我国寒潮爆发。
其他文献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Western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以下简称“西太副高”)是东亚夏季风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太副高的面积、强度、位置(北部边缘或脊线)和东西进退(西伸脊点)决定着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和雨带的位置。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太副高经历了一次东退的年代际变化。海洋作为西太副高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子之一,本研究关注关键区海温在1979年之后的年代际变化,对西太副高
近几十年来,北极海冰持续减少。秋季海冰变化对冬季地面温度的影响受到诸多争议,不同海区海冰变化可能会对地面温度产生不同影响。本文根据哈德莱中心的海冰数据、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与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数据以及CMIP6模式数据,研究秋季不同关键区海冰变化的冬季地面温度响应,并探讨这一响应过程的可能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近40年间,秋季北极海冰变化以巴伦支海-喀拉海(B-K)和拉普捷夫海-波弗特海(
北半球环状模(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NAM)/北极涛动(Arctic Oscillation,AO)作为北半球气候内部变率的主要模态,对北半球的天气和气候有着巨大的影响。区别于以往的研究,本文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运用收敛交叉映射(CCM)算法、S-map等算法讨论了NAM对东北亚地区冬季地面气温(SAT)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强度变化及相互作用强度,并且将N
全球变暖背景下的极端气候变化,严重影响了我国和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国家的共同发展。量化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该区域的极端气温变化格局,可为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及应对决策提供科学基础,对保障“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我国境外投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极端气温预估研究结果中的不确定性较大。本文使用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的模式结果和气候变化检测与指数专家组
浮游植物吸收系数(phytoplankton absorption coefficients,aph)在海洋生物生产力、海洋动力学研究中起着关键作用。不同浮游植物种群吸收系数的精确反演,可以加深对浮游植物种群结构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浮游植物功能多样性奠定基础。针对浮游植物色素与粒径吸收光谱,学者们已开展了一定研究,但针对我国近海区域浮游植物种群光学吸收变化特征的研究仍极具挑战性。浮游植物种群吸收可
本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于南支槽的客观识别方法,识别了1981-2015年冬半年(11月-次年4月)500 hPa上南支槽,主要分析冬季(1月)南支槽气候特征及其对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环流上影响。将冬季南支槽以80°E为界,分为东部型南支槽和西部型南支槽,对两种类型南支槽的结构特征做对比分析。利用站点降水资料分析了南支槽对西藏降水影响,并针对3次南支槽背景下西藏西南部暴雪过程进
本文基于1979-2018年ERA-Interim 330 K等熵面的位势涡度(PV)逐日资料,采用改进的Rossby波破碎(RWB)识别方法,统计分析了北半球温带不同类型、不同季节、不同区域的RWB事件特征。针对不同类型的RWB典型事件,通过Hysplit4轨迹分析,讨论了不同个例中的高、低PV舌区粒子的输送路径及波破碎发生后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量。研究表明:1)以格点位于RWB区
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中国极端冷事件呈现阶段性增加,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重大影响。研究和完善暖冬背景下极端冷事件的驱动因子和物理机制可以有效的提高国民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利用冬季中国台站资料、欧洲中心(ECMWF)的ERA-interim和ERA5再分析资料、英国气象局的Had GEM3-GA6检测归因模式资料和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NCEP再分析资料,研究
南支槽是存在于冬半年(10月至次年5月)的半永久性低压槽,其中1月和5月是南支槽的两个高发期。本文利用一日4次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基于客观识别方法建立近41 a(1979-2019年)的南支槽数据库。利用多种气候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1a南支槽的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分别针对深冬(1月)和春末(5月)的气候态和典型南支槽个例,分析了其动力和热力结构差异。最后使用T-N波通量和全型垂直涡度倾
基于1979-2018年JRA-55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大气视热源的季节内振荡(Intra-Seasonal Oscillation,ISO)规律,着重揭示了高原大气热源10-30天ISO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22°-32°N,105°-122°E)降水异常季节内变率的“放大效应”及其可能机理,并探讨了高原与南海、孟加拉湾等低纬度地区大气热源季节内循环对长江中下游以南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