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一个审美范畴的形成及特征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qing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元素,通过意象之桥梁,可以到达意境之殿堂。意境的诞生基于意象概念的成熟,而意象美学意义的逐步明晰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庄子的“象罔”和老子的“大象”所喻指的就是道“有”“无”一体、“虚”“实”结合的特征。从中己隐约可见意境理论中的虚实。因此,老子、庄子思想可视为意境说的最早源头之一,“道"、“大象”、“象罔”、“意境”是一条思想脉络贯穿下来的。《周易》之易象,对于文学意象的营构乃至意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美学智慧启迪。第一个铸成“意象”一词的人是东汉大思想家王充。他在《论衡》一书中多次使用“象”、“形象”、“意象”等词。王弼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总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理论是很精到的,是切中肯綮的。刘勰继王充之后第二次明确使用“意象”一词,是从美学意义上使用意象的第一人,意象从此成为一个美学范畴。   意境说的诞生是历史合力的作用,王昌龄等人为意境说的确立做出了各自的理论贡献,功不可没。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第一个铸成“意境”一词,为论意境者不可逾越之人。王昌龄的三境说在意境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刘禹锡、司空图等人对意境特征的探寻使我们对意境的认识越发清晰立体了。刘禹锡首先用“象外”对“境”的内涵作了一个规定。此后,“象外”几乎成了意境的代名词。司空图还进而提出“四外”对意境加以更具体地描述。意境说到了王国维这里,发展到了极致。他对意境做了系统详尽的阐述,并用以评价历代词人之作,对意境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成就了中国艺术的兴盛,成就了“意境”这一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是意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情景交融可以作为通往意境王国的一条较好途径。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研究意境很容易抓住意境的本质特征,也使得意境在各类艺术中的呈现更加具体。中国诗词、绘画、建筑艺术都极为讲究“虚实相生”。意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也正好契合了西方当代文化中,对美的某些新的诉求。意境便成为联接古今、沟通东西方的一座桥梁。   艺术“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一个美学范畴,它反映着中华民族一种渊源已久的审美心理。与西方传统艺术理论特别是典型理论相比,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考察,意境重在主体内在体验的呈现,典型重在客体外部特征的描绘。从接受主体的角度考察,意境重在审美领悟,典型重在审美观照。   总之,本论文以梳理意境的基元--“意象”概念的发生、发展脉络为起点,立足于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去审视、去体味,力图从中找到意境的生命之根,挖掘意境生成的动力,阐述意境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价值。
其他文献
产品的属性(Property)是指产品或事物自然具有的构成质与量的元素,它包括产品质量(PrOduct Quality)、产品特征(Product Characteristics)、产品风格(style & Design)三个方
最近几十年来,女性文学研究在中国已然成为一门显学。有关这方面的论文和专著非常之多,它们多数是从女性身份、性别、地位等角度进行的研究,但对于女性文学中婚姻情感问题的研究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当代欧洲最为重要的导演之一,他的作品充满着对于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充满哲理意味的观照与思考,风格鲜明,内蕴丰富。本文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十诫》入手,着重
海外学者叶维廉在中国诗歌和道家美学思想的研究上有着深厚的学养,相关著作丰富,对中西语言及美学特质的比较与汇通是叶维廉理论研究的主轴。叶维廉通过中西方文化比较,指出中西
为了研究湿法脱硫尾气排放的烟羽扩散特性,基于大气环境基本理论,以在大气中扩散的混合气流为研究对象,通过FLUENT软件对不同参数下的烟羽扩散进行三维计算,模拟湿法脱硫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