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元素,通过意象之桥梁,可以到达意境之殿堂。意境的诞生基于意象概念的成熟,而意象美学意义的逐步明晰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程。庄子的“象罔”和老子的“大象”所喻指的就是道“有”“无”一体、“虚”“实”结合的特征。从中己隐约可见意境理论中的虚实。因此,老子、庄子思想可视为意境说的最早源头之一,“道"、“大象”、“象罔”、“意境”是一条思想脉络贯穿下来的。《周易》之易象,对于文学意象的营构乃至意境的产生具有重要的美学智慧启迪。第一个铸成“意象”一词的人是东汉大思想家王充。他在《论衡》一书中多次使用“象”、“形象”、“意象”等词。王弼对言、象、意三者的关系进行了深刻地总结,“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理论是很精到的,是切中肯綮的。刘勰继王充之后第二次明确使用“意象”一词,是从美学意义上使用意象的第一人,意象从此成为一个美学范畴。
意境说的诞生是历史合力的作用,王昌龄等人为意境说的确立做出了各自的理论贡献,功不可没。唐代诗人王昌龄在他的《诗格》中第一个铸成“意境”一词,为论意境者不可逾越之人。王昌龄的三境说在意境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刘禹锡、司空图等人对意境特征的探寻使我们对意境的认识越发清晰立体了。刘禹锡首先用“象外”对“境”的内涵作了一个规定。此后,“象外”几乎成了意境的代名词。司空图还进而提出“四外”对意境加以更具体地描述。意境说到了王国维这里,发展到了极致。他对意境做了系统详尽的阐述,并用以评价历代词人之作,对意境的研究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古人的天人合一的生命意识,成就了中国艺术的兴盛,成就了“意境”这一登峰造极的艺术境界。情景交融是意境的主要特征之一,情景交融可以作为通往意境王国的一条较好途径。虚实相生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从虚实相生的角度研究意境很容易抓住意境的本质特征,也使得意境在各类艺术中的呈现更加具体。中国诗词、绘画、建筑艺术都极为讲究“虚实相生”。意境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特征,集中地体现了华夏民族的审美理想,也正好契合了西方当代文化中,对美的某些新的诉求。意境便成为联接古今、沟通东西方的一座桥梁。
艺术“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的一个美学范畴,它反映着中华民族一种渊源已久的审美心理。与西方传统艺术理论特别是典型理论相比,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考察,意境重在主体内在体验的呈现,典型重在客体外部特征的描绘。从接受主体的角度考察,意境重在审美领悟,典型重在审美观照。
总之,本论文以梳理意境的基元--“意象”概念的发生、发展脉络为起点,立足于中国文化的长河中去审视、去体味,力图从中找到意境的生命之根,挖掘意境生成的动力,阐述意境的本质特征和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