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转换”的概念最初由卡特福德界定为“从原语到目标语过程中偏离了形式对应”。转换的方法是翻译实践中最基本的方法,“翻译”这个词本身就是指把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本文拟借助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原语和译语语言结构上的差异进行细致的描述。然而,“转换”不仅局限于句子结构层的改变,“转换”的概念可以延伸到语法概念之外的语篇、语用及文化等层面。本文拟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分析译本中的多方面、多层次转换。微观层面拟借助卡特福德的语言学分析模式,即从词法——句法的层面分析。着重通过对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概念的介绍,尤其是从属于“范畴转换”下的“结构转换”、“词类转换”和“单位转换”,也称“级阶转换”这些层面,在研究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特征的基础上,试图探索英汉翻译转换方面的一些规律。但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也存在缺陷,即他提出的转换模式只是在句子层级及以下发生,未考虑到超出句子的段落、语篇层次。另外也有批评指出,其理论未考虑非语言层面,即文化因素。因此,作为对此缺陷的弥补,本文打算同时从宏观层面,即从语篇、语用及文化这三个方面对两个中译本进行分析比较。语篇层面,拟运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与连贯概念;语用层面拟借助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利奇的“礼貌原则”、以及布朗和莱文森的“面子理论”,分析小说《爱玛》中的人物对话;文化层面则借助著名语言学家及翻译家尤金·奈达的关于语言及文化的五种“次文化形态”论,从而使跨文化翻译得以顺利进行。本文以英国作家简·奥斯丁的《爱玛》的两个中译本为基础,应用翻译转换理论分析翻译在不同层次上的转换现象。通过对比和分析,作者得出:在分析个文本的英汉转换的过程中,小到单词、词组、子句、句子,大到语段、语篇、语用、文化,都是必不可少的考量层面,这样才能更完整地认识一个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