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成人特发性膜性肾病进行中医症候及证型分布进行研究,并探索各证型与IMN常见异常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以期明确本地区IMN的证型分布情况、为本地区IMN的辨证治疗提供客观的数据支持。 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研究的方法,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及西安市中医院肾内科住院患者中选择(18-75)岁经肾活检病理检查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者,收集包括人口学一般情况、症状、舌脉象、病理分期、实验室检查(包括24h尿蛋白、白蛋白、血脂、凝血等)等资料。采取中医传统辨证和聚类的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症状、证型分布规律,并使用秩和检验的方法研究证型与实验室相关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113人,其中西安市中医院65人,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48人。其中女性51例,男性62例。通过分析收集的病例,得出:IMN常见的依次有(多到少排列)水肿(83.9%)、小便多沫(75.0%)、乏力(60.7%)、腰酸(25.0%)、夜尿多(21.4%)、纳差(17.9%)、失眠(17.0%)、咳嗽(15.2%)、口干(14.3%)、腰痛(12.5%)等;阴阳气血虚证中以气虚证最多(27.4%)、其次为阳虚(14.2%)、再次为阴虚证(12.4%)、血虚证最少(3.5%)。脏虚证中以肾虚证最多见,占个案数的93.8%,其次为脾虚(72.6%)、心虚证(4.4%)、肝虚证(3.5%)、肺虚证(2.7%);复合虚证中为脾肾两虚最多(35.4%)、其次为脾肾气虚(19.5%)、脾肾阳虚(10.6%)、心肾亏虚(3.5%),肝肾阴虚、肺肾两虚、气阴两虚仅占1.8%;在各种实证中水湿证最多(77.9%),其次为瘀血证(63.7%)、外感证(14.2%),湿热证(13.3%)、湿浊证(3.5%)。综合考察可看出该病呈现虚实兼杂的病性特点,其中以肾、脾、气、阳、阴各证虚与水湿、瘀血、湿热、外感各实证相兼杂为主。纳入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在在脾肾两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肾两虚证各组间分布无明显差异。 结论:特发性膜性肾病的调查研究初步提示: 1.IMN的常见的症状依次为水肿、小便多沫、乏力、腰酸、夜尿多、纳差、失眠、咳嗽、口干、腰痛等。 2.IMN的证型分布特点:单种虚证中气虚、肾虚、脾虚多见,复合虚证中以脾肾两虚、脾肾气虚最多;实证证型中有水湿证、瘀血证、外感证、湿热证、湿浊证、其中水湿证、瘀血证最多见。 3.IMN整体呈现虚实兼杂的病性特点,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脾肾两虚兼瘀血及湿浊证、脾气虚兼瘀血湿热证、心肾阴虚证兼水湿证、外感兼水湿证、肾虚兼湿热证、脾肾阳虚兼湿浊证。 4.初步分析表明尚不能认为24h尿蛋白定量、血浆白蛋白、血脂、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在脾肾两虚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心肾两虚证之间存在显著性分布差异及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