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落式建筑设计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研究——以绍兴迎恩门风情水街项目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b649666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对气候是建筑最基本的任务之一,随着人工环境控制技术的进步,人们更多的依赖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的机械设备来创造舒适的室内环境,造成了大量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因此,研究应对气候的建筑设计手段,是解决此困境的有效途径,气候不仅是建筑设计的制约因素,也可以成为建筑节能设计的依据。  院落空间的利用作为一种建筑低技术节能手段,也包含了针对气候的生态对策。院落式建筑作为我国复古商业街区建设热潮中的一种常见的建筑类型,能否使其在继承中国传统院落节能手段的同时,融合更多、更新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对进一步实现建筑的节能生态目标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将气候适应性相关理论与实际设计项目相结合,将创造舒适健康的室内微气候环境作为指导目标,研究院落式建筑与气候的关系。首先,从群体布局、建筑设计、细部设计三个层面入手,探讨有效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群体层面主要涉及建筑的生态选址、群体布局以及外部景观的设计;建筑单体层面中研究了与院落、街巷、建筑体形以及建筑空间相关的气候适应策略;建筑细部层面从建筑围护结构入手,对窗体、培体、遮阳、屋顶等进行了气候适应性策略的分析。随后,将通过以上三个层面研究得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运用于绍兴市迎恩门风情水街项目当中,希望通过实际项目中的气候适应性策略运用来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其他文献
20世纪以来,在艺术、社会、文化、历史和政治等领域发生的诸多变革,其力量交汇之下产生的强烈作用,不可避免带米了美学旨向的转变,而同时期由于技术进步而引起的媒介形态的变
本文在归纳总结西方国家的中产阶层化相关理论和比较研究国外不同国家中产阶层化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上海中心城旧区为研究对象,对中产阶层化现象的空间分布模式、演化类型特征
国际产业转移与升级使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速。长江沿线临港地区凭借其优势地位成为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产业升级的重点地区,其受重视的程度与日俱增。临港地区应通过其产
豫北地区石板岩村落民居作为一种成熟和稳定的建筑形态,聚落于乡间原野,辉映于林间竹下,蓝天下红墙燕尾,显得十分轻盈灵动.它不仅经济、实用,高效利用当地自然资源;而且舒适
德国建筑师艾瑞克·门德尔松(Erich Mendelsohn,1887-1953)一生绘制了大量极具表现力的设计草图,并且坚持将草图与实践相互印证,这在同时代建筑师中实属少见。他的空想草图是一
今天当建筑在某些建筑师手中变成了观念的创造时,也不乏有人回归到对建筑本质观念的思索上,他们的作品质朴无华,却包含着伟大的洞察力和深邃的思想,虽然外表上没有历史的痕迹,但也
长城是中国古代一项极其雄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万里长城是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带状绵延的长城及其周边的附属建筑、城堡、烽燧、关塞等,是典型的线性文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城市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这期间,中国城市土地利用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那该如何改革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来解决当前出现的问题呢
新农村建设是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当前徽州新农村建设的前期策划处于相对空白的状况,这直接导致了其建设过程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徽州新农村的策划研究是一个
通过研究资源约束与环境承载力问题,找到有效途径,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问题。本文从城乡规划的角度关注和研究地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