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 将微骨折技术和IGF-I(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I)相结合来促进兔股骨髁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提高修复组织中细胞成分和细胞外基质的蛋白多糖和Ⅱ型胶原含量,改善软骨修复的质量。2) 比较微骨折技术和IGF-I分别及联合使用时对兔股骨髁全层关节软骨缺损的修复的作用。 方法 50只,月龄4~6个月,体重2.5~5kg的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随机均分为5组。用尖刀片在A~D组兔两侧髌股关节股骨侧关节面中心分别制造成6mm×8mm全层关节软骨缺损,深度以点状出血为止。选择A组为实验组,在软骨缺损区用φ1mm的克氏针钻孔造成软骨下骨微骨折,孔距为约3mm,深度以有骨髓血流出为限(约0.7cm),每个软骨缺损区钻孔数相同(15个孔),自术后起将1 μgrhIGF-I溶于0.1ml生理盐水,关节腔内注射,每周3次,连续4周(共12 μg)。B组软骨缺损区软骨下骨钻孔,方法同实验组A,但术后与实验组同一时间注射0.1ml生理盐水。C对照组软骨缺损区软骨下骨不钻孔,但关节腔内注射rhIGF-I,方法和剂量同实验组A。D组软骨缺损区不钻孔,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同对照组B。E组随机在5只兔右侧和另5只兔左侧髌股关节股骨侧关节面中心分别制造成6mm×8mm全层关节缺损,深度以点状出血为止,余处理同实验组A。准备在术后第24周测定其修复组织的胶原含量,取自身对侧的髌股关节股骨侧关节面中心软骨作对照。分别于术后4、6、8、12、24周分批用空气栓塞法在A~D组处死2只兔(4条腿n=4),取材,进行大体、光镜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两个病理学家采用盲法分别对各修复组织进行组织学评分。并在术后24周对A组修复组织进行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测定E组修复组织的胶原含量。 结果 1) 实验组术后24周,关节软骨缺损被透明软骨修复,形态与正常的关节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