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衡派作为一个充满争议的文化派别,在文学史上长期被视作新文化运动的“逆流”,这也使得《学衡》的翻译文学成果鲜为人知。不同于新文学阵营的翻译活动,《学衡》的翻译文学从选材到翻译策略,都显示出学衡派独特的翻译取向。研究《学衡》的翻译文学选材不仅可以彰显学衡派的文化立场,同时也能窥见他们与新文化倡导者构建中国新文学的不同思路。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绪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学衡派以及《学衡》杂志的研究成果,同时阐释了本文的研究动机、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着眼于五四时期翻译风尚,分析五四大背景下翻译文学多元系统的概况,对《学衡》翻译活动情况以及选材倾向进行简单的论述;第三部分为本文核心部分,结合史料与统计学的方法,对《学衡》杂志(1922-1933)的翻译文学选材进行分类且概括其特点;第四部分,以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为依据,分别从意识形态、诗学观念和赞助人三个方面,剖析了制约《学衡》翻译文学选材的因素;第五部分,通过对以上《学衡》译本选材研究的总结,揭示学衡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另类构想及其特有的文化立场。本文通过对1922年-1933年79期《学衡》杂志刊出的翻译文学选材进行归纳分类和文本细读,找出《学衡》译文选材的特点,同时借助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以三个不同的角度剖析《学衡》翻译文学选材的制约因素,从而探寻出学衡派融汇中西的文化理念以及明确其富有现代色彩的保守主义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