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第三代诗歌在经历了众声喧哗的年代之后,于90年代初不可抗拒地落下了帷幕。作为“朦胧诗”之后的青年实验性诗潮,第三代诗歌在创作方法、审美观念、语言意识与生命意识的挖掘以及探讨诗人自我价值的实现等层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第三代诗歌的研究,大多数局限在思潮性质、创作技巧、美学研究和文化研究等层面上,而缺乏系统的历史层面的观照。本文主要运用新历史主义的方法和原则,并综合运用了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一些理论与方法,重新审视第三代诗歌的历史意识、书写策略等一些重要的理论命题,从而为第三代诗歌的研究提供历史之光的烛照。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梳理诗歌与历史的不解之缘,分析诗歌创作与历史书写的内在一致性,并阐述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研究第三代诗歌的深层动因。第二部分考察第三代诗歌的命名和研究现状,对第三代诗歌的研究范畴加以说明,探讨了命名的困难性并简述了第三代诗歌的研究现状。第三部分研究了诗歌与历史的关系,从新历史主义的历史观出发探讨了诗与史的本质联系,认为历史中存在有诗歌的因素,而诗歌中也有历史因素的存在,从而得出历史是诗化的历史,诗歌是史化的诗歌的结论。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对第三代诗歌的一些个案进行了新历史主义的观照。首先从“文本的历史性与历史的文本性”的角度讨论了第三代诗歌中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其次阐释了第三代诗歌中历史图景的拼贴景观;再次分析了第三代诗歌的话语狂欢和行为狂欢;最后对第三代诗歌边缘意识形态的书写策略进行了阐释。第五部分“结语”对第三代诗歌的超越与局限进行了客观公允的价值评判,认为第三代诗歌破坏有余构建不足,但总体上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发展和转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运用新历史主义理论研究第三代诗歌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诗歌与史学的研究范围,为诗歌史的书写提供了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