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探讨了英语教育的普及将对中国口译职业发展产生的影响。文章先对西方与中国已有的口译研究进行回顾,突出现有的几个重要研究中心及几位有突出贡献的学者,再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探讨口译作为一门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主要从外语教育越来越普及这个角度去阐释。中国的外语教育历史可追溯到元朝蒙古人统治中原的时期。自此,中国历史上共见证了六次外语教育的高潮。第一次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的成立至19世纪末。第二次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以清华学堂的成立作为重要标志。第三次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第四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全国范围内兴起的“俄语热”。第五次出现于1964年,即“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后终止于“文化大革命”。第六次即改革开放这二十年以来,此次高潮贯穿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将不断持续下去。口译活动的历史同样久远。有历史记载的口译活动可追溯至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及中国的秦汉时期。然而,作为一门职业,口译始于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几十年期间西方的口译职业已有相当规范的发展,成立了多个监管机构,明确口译员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并对职业译员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其中最有权威性的机构当属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中国的口译职业化仅在近十年中有较大的发展,2004年11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召开的第五届全国口译实践、教学与研究会议对此进行了总结并推动了新一轮的发展。对职业口译的分类多依据形式和难度进行,但各国具体情况不一,难以一概而论。根据中国口译市场的状况,本文将职业口译分为会议口译、会话口译及新形式口译。会议口译可进一步分为会议同声传译、会议交替传译、会议耳语传译;会议口译可细分为商务谈判口译和联络陪同口译;新形式口译目前主要包括电视口译与视频电话会议口译。文章接着对英语普及对各类别口译的影响进行分析,主要从口译服务需求的变化这一角度展开。最后对各个类别的口译发展前景得出试探性的结论,并指出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供进一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