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层社会管理模式转变,从“他管”到“自管”更加强调基层组织自治的力量,打造多元主体的社会治理格局成为当下主流趋势。社会治理格局的打造需要从基层社区着手,现下基层社区内不同组织和单位根据自身利益偏好相互博弈,导致社区治理制度不断“碎片化”“繁冗化”,偏离原有的治理目标。社会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进入社区参与社区治理,以期实现多元主体参与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初时社会工作发展模式更多的是岗位嵌入的方式,但随着时间的累积,学者们观察到这种模式下并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价值,反而使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偏离专业初心。近年来引进项目制模式到社会工作中,较好的改善了岗位制带来的弊端,既有利于社会工作成效的取得,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社会工作的独立性,维护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肯定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虽然该模式相较于前者有很大进步,但仍存在不足。项目的周期性和市场性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在一定的时限内取得效果,这意味着社会工作者要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内容完成和效果的巩固上。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社区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们,并不能专注于自己本职工作,相反与社区人员的交涉花费社工们大量精力,故缩短行政工作与处理双方关系的时间,将精力集中在需要的满足和项目的完成上,较为重要。基于这样背景,结合笔者在Q街道实习经验来分析社会工作与社区居委会在不同阶段呈现的关系变化。从项目制视角出发,通过采用参与式观察法、访谈法等方式进行探寻。本文首先对当前社区居委会现状、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发展历程进行陈述,发现项目制模式更适合社工在社区内开展工作。其次对阶段关系探析得出在初期阶段由于社会工作具有外部嵌入性,与本土体制不兼容,且本身的独立性差,招致居委会的忽略和轻视。随着时间的流逝,迫于上级和项目完成的压力,两者产生交集,居委会渐渐认识到社会工作的优势,但又遭遇资源价值观等方面的冲突。在项目制思维引导下社工和居委会慢慢化解冲突,实行深层次的嵌入合作,整体达到社区融合共建。最后结合实际需要和关系建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出建设性意见,为下一个社区项目顺利且高效开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