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城市群扩张对生态用地的多尺度影响及多情景空间模拟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che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镇扩张引发的各类土地利用变化实质上是不同时期、不同政策的土地空间竞争。当前城镇扩张与生态空间保护协调问题已成为国土空间治理实践的核心内容与难点。关中平原城市群作为西部地区面向中东部地区的重要门户和生态环境脆弱、资源约束加剧的重点地区,面临的土地生态安全问题和资源胁迫压力更为显著。2018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制定也表明协调、绿色、可持续发展将是关中平原城市群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而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群中土地变化最剧烈,生态受胁迫最为严重的地区,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关注。因此,分析城市群宏观到微观尺度的土地利用变化,综合对比城镇扩张对不同生态用地的影响,进一步开展多情景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研究对城市群未来的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90-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将耕地划分为人工生态用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作为自然生态用地,结合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景观指数等方法对城镇扩张的直接生态影响进行分析,通过测算补偿受城镇扩张影响的耕地面积,探究城镇扩张对自然生态用地的间接影响。然后,基于城市流构建城市交互模型,结合元胞自动机、随机森林、马尔科夫链以及最小累积阻力等模型和方法构建基于空间交互的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对研究区2030年在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约束和综合保护四种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模拟。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研究区不同尺度土地利用结构和变化具有明显差异。1990-2018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耕地和其他自然生态用地的变化呈现为“拉锯式”发展特征。耕地、林地和草地是城市群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但受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影响,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城市边缘区主要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受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影响,1995-2000年城市群耕地面积短暂增加,部分城市耕地变化与城市群相似。而2000年后,退耕还林、生态保护红线、生态文明等政策和概念的提出,林地、草地等自然生态用地面积略微上升,与此同时,耕地面积开始下降。(2)多尺度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分析表明,新增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为耕地,随时间推移,耕地破碎度升高,连通性降低,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景观的影响大于林地和草地。其中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最剧烈,耕地流失现象最严重。而城市群和不同城市的土地利用转移变化大同小异。受耕地占补政策影响,城市群和地级市尺度耕地补偿的来源主要为草地,其次为林地。不同城市建设用地对自然生态用地的间接影响受耕地补偿机制的影响。因此,对整个区域实施统一的耕地补偿政策并不合理,应当因地制宜,考虑地区土地资源条件,适当调整发展和约束政策,有利于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3)对2015年关中平原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结果表明,研究构建的基于空间交互的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模型模拟精度较好,总体精度达89.76%,kappa系数为0.8501。对比不同情景的模拟结果发现,无约束的建设用地扩张将大量挤占生态用地,但单一的耕地保护或生态约束条件,也会牺牲其他生态用地类型,造成自然生态用地或耕地的大量流失。而综合耕地和生态保护的综合保护情景既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建设用地的扩张,也有效减少了包括耕地在内的生态用地面积的损失。但是,所有情景都表明,建设用地的扩张必然引起生态用地的损失,因此,控制建设用地发展规模,依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适当将建设用地蔓延式扩张调整为垂直式发展,并且划定明确的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将对城市群的协调和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近年来,信息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领了多元化交通的新潮。具有固定的运行线路、固定的运行时刻表以及一站一停特点的常规公交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也不能吸引更多的私家车出行者,从而达不到我们所提倡的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的目的。因此,一种为乘客“量身定制”的精细化公交服务模式——定制公交孕育而生。由于其快捷、高效、舒适、经济的特点,迅速地席卷了全国各大城市。定制公交线网规划是其运行的基础,其规划的合理性
新建中卫至兰州铁路接入中川城际铁路为增建新线工程,需对既有中川铁路路基进行帮宽填筑施工。而增建新线与中川城际铁路线路设计标准、路基填料选用、填筑压实控制标准等均有差异,因此,需考虑帮填施工过程、施加新线列车荷载作用对既有路基造成的扰动变形,并寻求合理的路基搭接结构形式提升既有-帮宽路基的变形稳定性。本文通过现场调查、施工理论分析和所选典型断面有限元数值模拟,揭示路基搭接结构形式、施工方式及填料物理
木结构建筑曾是我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现存的木结构大多为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很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亟待加固维修。本文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技术,对松木梁进行了系列加固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碳纤维布加固木梁前后木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采用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建立了木梁加固前后的有限元模型,对试验构
学位
高速公路因其高速、高效、低成本、低能耗等优势,不断延伸发展。但因不良天气导致的高速公路车辆拥堵、行车安全事故、尾气环境污染形势却十分严峻。雾、雷阵雨、局部暴雨、冰雪等不良天气都会严重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系统。目前常见的分车道、分车型等限速方式主要采用固定限速方式,不能根据天气状况和实时交通流状态进行调整,而可变限速控制作为动态限速方法之一,对相应路段进行调整控制,有效平滑车辆速度差,有效保障高速公路的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文明发展与地貌形态息息相关。地貌形态作为地貌类型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地貌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地貌形态的分类可使人们更清楚的了解其空间分布,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人类活动格局等提供科学依据。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地貌形态分类主要存在两方面的不足。其一,对参与分类的特征因子考虑不够全面。地貌形态分类的特征因子主要由DEM及其相关的地形变量、纹理特征以及能表现地貌形态特征的结构信息因
传统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存在铺装层易损和钢桥面板易疲劳两种病害,而通过栓钉剪力连接件将钢面板和UHPC层组合来形成的轻型组合桥面板可以很好的解决该类问题。轻型组合桥面板中的UHPC层通常较薄,一般为45-60 mm,所以其中的栓钉高度受到严格的限制,为短栓钉。同时由于UHPC与普通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着明显差异,其中的短栓钉受力有别于普通混凝土结构中的传统栓钉,需要对其基本性能进行研究。目前该方面的研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密集程度持续增加,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加大,导致地面出现形变现象,因此需要采用地面监测手段对地面沉降进行长期的监测。目前地面沉降监测技术众多,其中传统水准测量技术精度最高,但对于大区域的地面形变监测,其监测成本较高;近年来,GNSS与InSAR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地面形变监测领域,GNSS技术由于地面监测站建设成本的限制,其地面形变监测空间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