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天气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研究

来源 :兰州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v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速公路因其高速、高效、低成本、低能耗等优势,不断延伸发展。但因不良天气导致的高速公路车辆拥堵、行车安全事故、尾气环境污染形势却十分严峻。雾、雷阵雨、局部暴雨、冰雪等不良天气都会严重影响高速公路交通系统。目前常见的分车道、分车型等限速方式主要采用固定限速方式,不能根据天气状况和实时交通流状态进行调整,而可变限速控制作为动态限速方法之一,对相应路段进行调整控制,有效平滑车辆速度差,有效保障高速公路的行车安全及效率。本文首先对不良天气下高速公路可变限速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不良天气下的高速公路可变限速控制交通流模型。然后从交通和环境两方面考虑,提出了可变限速多目标控制模型。最后,利用VISSIM软件及MATLAB程序仿真模拟,效果评价。具体工作如下:(1)对常见的不良天气进行分类,然后分析不良天气对高速公路交通系统的影响,之后根据Whitemud Drive高速公路实例,阐述了可变限速控制的作用原理及目标。(2)在原始METANET模型基础上,考虑不良天气能见度、驾驶员不遵从度等影响进行模型改进,运用遗传算法标定参数。结果表明,改进的METANET模型能较好的反应和预测不良天气环境可变限速控制下高速公路交通流运行状态。(3)从交通和环境两方面,基于交通效率考虑仿真路段总通行量最大化和路段总通行时间最小化,基于安全行驶考虑路段时空速度差最小,基于环境保护考虑的车辆尾气排放量最小建立目标函数。根据最大车速及限速平滑限制确定约束条件,选用遗传算法求解最优限速值。其中,对于车辆尾气排放量这一目标,通过离散METANET交通流模型的速度参数确定车辆加速度,利用车辆加速度确定车辆比功率,通过车辆比功率计算求得车辆尾气排放量。(4)利用VISSIM仿真软件结合MATLAB程序进行仿真评价。结果表明,相比静态限速,可变限速控制方法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天气导致的交通拥堵、速度离散性等不利影响,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减少不良天气下的交通冲突数,降低车辆尾气排放量。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不良天气下高速公路管理提供技术手段,为提升不良天气下高速公路交通效率、交通安全和环境效益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矮塔斜拉桥又称部分斜拉桥,它的发展源于常规斜拉桥。与传统斜拉桥相比,桥塔较矮、主梁较刚、斜拉索相对集中。其受力偏向于连续梁桥,大部分荷载是由主梁承担,而斜拉索可看作是体外预应力,起辅助作用,对于它的结构特性而言,矮塔斜拉桥是介于连续梁桥和传统斜拉桥之间,并且同时具备二者的优点,我国为地震多发地域,再加上地震响应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因此对铁路矮塔斜拉桥的地震响应分析需要得到更加充足的研究和发展。在地
图论作为数学和信息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图为研究对象,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图,广泛的应用在各个领域,如矩阵运算、任务调度、网络通信、物品储藏、频率分配等。图染色作为图论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同样是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图论模型,然后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分类,利用图染色的方法解决。目前,大量的学者们已对图染色问题作了许多的探讨和研究,寻找到了求解各类染色问题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基于搜索解空间的染色算法
站内轨道电路作为车站联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列车的运行安全以及提高列车运行效率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系统参数受外界气候条件、外界电磁场及其他复杂环境的影响较大,尤其是轨道电路的分路不良问题,造成轨道分路残压较高,给现场电务以及车务人员的管理及维护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列车的占用丢失,发生列车运行事故,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目前大力发展的高速铁路,站内正线及股道均采用一体化轨道电路制
学位
学位
学位
近年来,信息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引领了多元化交通的新潮。具有固定的运行线路、固定的运行时刻表以及一站一停特点的常规公交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也不能吸引更多的私家车出行者,从而达不到我们所提倡的节能减排、低碳出行的目的。因此,一种为乘客“量身定制”的精细化公交服务模式——定制公交孕育而生。由于其快捷、高效、舒适、经济的特点,迅速地席卷了全国各大城市。定制公交线网规划是其运行的基础,其规划的合理性
新建中卫至兰州铁路接入中川城际铁路为增建新线工程,需对既有中川铁路路基进行帮宽填筑施工。而增建新线与中川城际铁路线路设计标准、路基填料选用、填筑压实控制标准等均有差异,因此,需考虑帮填施工过程、施加新线列车荷载作用对既有路基造成的扰动变形,并寻求合理的路基搭接结构形式提升既有-帮宽路基的变形稳定性。本文通过现场调查、施工理论分析和所选典型断面有限元数值模拟,揭示路基搭接结构形式、施工方式及填料物理
木结构建筑曾是我国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历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现存的木结构大多为古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很多古建筑因年久失修,亟待加固维修。本文采用碳纤维布加固技术,对松木梁进行了系列加固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建立了碳纤维布加固木梁前后木梁的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采用有限元通用软件ANSYS建立了木梁加固前后的有限元模型,对试验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