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不同种质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和性状表现特性对玉米育种和遗传研究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试验采用100对SSR引物分析211份玉米自交系遗传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对其进行了类群划分,并分析了供试自交系的遗传结构。同时,对供试自交系的27个农艺性状进行了多年多点测试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研究结果可以为供试自交系的高效利用和进一步改良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00对SSR标记在211份自交系中共扩增到376个等位变异,平均3.76个/位点。在这些标记中,等位基因每个基因座2~11,多态信息含量0.20~0.86,基因多样性0.21~0.77。(2)利用NTSYS软件对211份不同种质玉米自交系进行了类群划分,依据非加权组平均(UPGMA)聚类方法,同时参考所包含材料的系谱来源等信息,在GS(Genetics similarity)为0.698时可将其划分为6个类群,这6个类群依次为A群、B群、C群、D群、E群及F群。其中,A,C和E是三大类,其中包括200份自交系,占94.79%。其中A群在GS(A)=0.760时,分为6个亚群,A-1~A-6亚群分别包含8、17、1、1、2和2份自交系;C群在GS(C)=0.724时,分为11个亚群,C-1~C-11亚群分别包含17、6、32、2、5、21、8、7、2、3和3份自交系;E群GS(E)=0.712时分为6个亚群,E-1~E-6亚群分别包含23、2、9、5、18和6份自交系。(3)对于6个不同类群之间的遗传差异,类群间遗传距离GDs值范围为0.09~0.46,平均GDs值为0.25,其中类群D和F遗传距离最高,为0.46,表明这两个类群存在很大的遗传差异。类群E与C遗传距离最低,为0.09,表明这两个类群存在较小的遗传差异。(4)对211份供试玉米自交系的27个农艺性状进行联合方差分析,自交系间各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各性状的变异系数差异较大,秃尖长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03.83%;粗淀粉含量变异系数相对较小,为1.78%。,表明供试自交系性状具有较高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利用SPSS软件对27个性状进行UPGMA聚类,将211份自交系划分为11个类群。(5)对比SSR分子标记聚类结果和农艺性状聚类结果,二者的一致性较低。但对农艺性状的研究可以为自交系主要农艺性状的改良提供参考依据。(6)研究结果验证了5个典型的杂种优势组合模式Lancanster×LRC、改良Reid×TSPT、TSPT×Reid、Reid×Lancanster和Reid×PB;根据自交系间的遗传差异,确定了A、C和E 3个核心优势类群;根据20个重要商业杂交种的亲本,确定两种核心杂种优势模式为C×C和A×E。2个高油和1个爆裂自交系被分类在E-6和A-3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