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溪词》创作方法研究

来源 :河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oliang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达祖是南宋清雅词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其“梅溪句法”在词的创作领域具有典范性,为历代词家所称道。史达祖的创作技法、创作理念、词学观念等集中体现于其词集《梅溪词》中。
  《梅溪词》中用调来源丰富,对唐、五代、宋的词调均有使用,或出自他人,或出自己手。其中,小令、中调、长调均有涉及,形式多样。史达祖对前人已有词调既有继承,又有发展,积极创制新声。使用词调时,对词韵、字声、句拍等要素运用灵活,从不拘泥,以多变的创作手段为词调赋予更多的可能性和表现力,并体现于所用词调的外在表现尤其是声情表现当中。
  通过充分的利用和改造,史达祖将词调声情与词作题材、词意表达互相配合,使词调本身的音乐性质为词作的主题表达增色。在题材运用方面,史达祖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在确立主题时即使多个题材融合为一个层次丰富的整体,展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风貌。同时,传统题材的选择倾向也是其词学观的直接体现之一。
  《梅溪词》中字句的使用与词章的结构不仅在南宋清雅派词人中具有典型性,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其起结使用了如“兴”法、点染等创作技巧,并与过片的创作相结合,形成虚实、正反、开阖、抑扬等结构变化。并通过起结与过片的配合,在富于变化的同时使词意前后连贯,形成一致性。
  史达祖用字与词句构成结合紧密,尤以虚字的使用与对句的构成最为出色。他技巧性地使用动字、静字、典故、诗文等,与虚字、对句等要素互相配合,加以对字句有意识地选择与安排,体现出一定的倾向性与规律性,形成史达祖独特的创作风貌。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史达祖《梅溪词》的创作实践中用调、立意、章法、句法、字法等要素,总结史达祖词的创作方法,探索其创作特点及由此反映出的词学观,并以此作为一窥宋代词的创作方法体系的门径,为进一步探求宋代词的创作理论体系?供材料。
其他文献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社会主义各国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关系到执政党地位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关系到人民的安康。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
顾氏迁锡始祖顾润之,明初自苏州洞庭西山迁居无锡膠山。二、三世祖顾福、顾寿,力田起家,以行义见称于乡。四世祖顾信以服贾为业,为避难而侨居苏州,后应子顾懋章之请,迁回无锡。至第六世顾可学、顾可适、顾可久时,兄弟三人相继中进士,且文名日盛,遂成为无锡大族。至清代,顾氏人才辈出,成员众多,更出现了顾宸、顾彩、顾奎光、顾光旭、顾翰等文坛、政坛名士,俨为锡郡名族。无锡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且教育发达、文化昌盛,
学位
汉语自媒体文本的情绪分析是目前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以计算机处理为技术支撑的研究中,自媒体文本情绪识别因文本语言形式多样,句子结构灵活,内容丰富等原因无法呈现较好的准确性。本文基于汉语自媒体文本的特点,通过对汉语自媒体文本中单句和篇章的情绪表达分析,归纳情绪重心生成及变化的规律,旨在提高汉语自媒体文本情绪识别的准确性。  本文面向微博为代表的汉语自媒体短文本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一,描述单句内
学位
本文旨在以一种酷儿理论的视角对热内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小说作品中的空间、道德、性别和神圣性等进行系统性分析,从而探讨热内的小说与酷儿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第一章梳理了酷儿理论的理论渊源以及酷儿理论的应用模式,阐明酷儿理论进入热内小说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酷儿理论与社会学及男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等研究之间的渊源关系成为酷儿理论遭遇误解甚至反对的原因所在。通过酷儿理论与热内小说的相互阐释,为解读热内小说的同时
学位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打工潮,打工文学以其特有的叙事风格以及叙述内容逐渐引起各界的关注。在90年代以及20世纪初,打工文学作家结合自己的打工经历,用文字记录了沉默的打工世界,书写了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引起了打工群体的情感共鸣,打工文学也得以迅速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最初的情感共鸣逐渐冷却后,打工文学的写作弊端开始显现,其艺术水平和文学价值频繁受到质疑。  王十月作为打工文学的代
学位
文夕的“三花系列”——《野兰花》《海棠花》《罂粟花》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时十分轰动,引起小说评论界热议。而后,由于话题的敏感性,《罂粟花》在一段时期内被禁,文夕也离开深圳并终止了文学创作,鲜有评论者对她的作品进行研究。文夕因刻画二奶形象而成为边缘化的作家,“三花系列”也成为边缘化的作品。笔者试图挖掘“三花系列”被埋藏的价值,并借此呼吁学界关注边缘化的作家、作品及人物形象。  第一章论述富凤阁中的二
学位
作为曹禺戏剧生命的又一高峰,《北京人》因其诗化风格与丰富内蕴始终为研究者所乐道,然而赞誉、解读不断的同时,其版本变迁却少有人关注。实际上,自1941年初版以来,大大小小的修改已使这部剧作出现多个版本,不仅对剧作的经典化过程及不同时期的理解阐释造成了相当的影响,更内在地反映出曹禺与时代话语间明显存在的拉锯与磨合。本文试从《北京人》的版本变迁入手,通过梳理、互校分析其各版本间的本质差异,并探究于此背后
与80年代相比,现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原自身也几经沉浮,遭受了不同的境遇。这些变化使得他的近作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开始对“形而下”的现实题材报以关注。但是,无论写作题材怎样变化,马原始终坚持着虚构立场,并且一辈子只着迷两个方向:形而上和诗意。本文将直面马原的近作本身,从文本出发,探寻其身逢变故之后寻找到的形而上和诗意。  绪论部分力图通过对文学史和相关研究资料的梳理还原马原作为先锋派
学位
塔可夫斯基认为电影不是理念的阐述,而是直接观察的真实。这种真实在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的真实,这与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原则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我们从现象学角度考察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出发点。  我们从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理论出发,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空间分为身体空间、被知觉的外部空间和被体验的主观空间三种。  镜头是电影的眼睛,录音设备是电影的耳朵,演员的躯体承担着电影的运动。塔可夫斯基电影空间通过
《皇明诏令》一书收录了自明太祖登基至嘉靖十八年间明朝历代皇帝(建文帝除外)的勅书诏令,系明人写作、明人刊刻,可作为时代明确、真实可靠的语言资料加以使用。在《皇明诏令》一书中,部分勅书诏令采用当时简洁而生动的口语写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汉语口语的真实面貌,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对《皇明诏令》白话勅令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详细的描写、分析,并把它与同时期的其他白话资料相比照,对於近代汉语词汇、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