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合裂隙的尝试与困惑--论《北京人》的版本变迁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okiso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曹禺戏剧生命的又一高峰,《北京人》因其诗化风格与丰富内蕴始终为研究者所乐道,然而赞誉、解读不断的同时,其版本变迁却少有人关注。实际上,自1941年初版以来,大大小小的修改已使这部剧作出现多个版本,不仅对剧作的经典化过程及不同时期的理解阐释造成了相当的影响,更内在地反映出曹禺与时代话语间明显存在的拉锯与磨合。本文试从《北京人》的版本变迁入手,通过梳理、互校分析其各版本间的本质差异,并探究于此背后反映的曹禺的心态转变。
  首先,引言部分简要梳理了历年来《北京人》文本研究和曹禺早期剧作版本研究两方面的成果,并以研究过程中版本任选而结论统指现象的不严谨性出发,阐明《北京人》版本研究的必要性。
  第一章进行《北京人》的版本谱系研究,综合修改主体、改动程度、语义影响等因素,选定初版本、开明本、“剧本选”本于下文进行重点分析。
  第二章采取初版本与开明本两两互校的形式,以“北京人”的隐去为眼,通过象征隐喻的删削、理想人格的转向、形象深度的夷平、剧作风格的转变四个方面,探讨此次试图接近“真实”的删改对剧本原有张力与诗意的破坏。
  第三章着眼于“剧本选”本的版本特性,对应分析曹禺口中“文字的整理”、“保持原来的面貌”、“没有什么大的改动”于此版改动中的实际体现与深层动因,探究“剧本选”本在恢复初版本的主观意愿下所谓“回归”的本质和限度。
  第四章聚焦于版本背后的故事。《北京人》初版时显现的过渡性及两次大改的核心内容与呈现效果,都折射出曹禺与时代大环境间已渐清晰的裂隙及其艰难弥合的尝试与困惑。本章试从与“北京人”一同被抹杀的、诗性的内敛至消散及隐藏于拉锯下的断裂三方面,切近建国前后曹禺真实的创作状态与复杂心境。
  版本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学科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更在于对版本自身的超越。本文亦期望在立足于版本并高于版本的层面,从历时性角度深化对于《北京人》的理解,也向四五十年代以曹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投出一瞥。
其他文献
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同时处于加速发展中的老龄化趋势等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在近几年日趋显著。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维持中国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近些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得到极其快速的发展,房价迅速攀升的同时也吸引了众多炒房客的资金流入,使得房屋的投资属性日益凸显。但是,房屋固有的居住属性决定了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过程中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始终处于飞速发展的水平,不论是农业、工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的发展都齐头并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提升综合国力,促进我国在国际地位提升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仅仅着眼于物质资本的发展并不能很好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渐渐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趋
学位
近代以来延续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危机日益凸显并逐渐向全球蔓延,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严重最棘手的问题。突破发展极限,探索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以绿色运动为起点,西方社会一些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不断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保护的责任”原则(简称R2P)学说是在2001年由国际干预和国家主权委员会正式提出的。围绕“保护的责任”原则(简称R2P)的基础含义是:“国家主权意味着责任,因此一个主权国家首要的职责是保护其国家的人们免受灾难。”因此,当一个国家完全无法满足这一责任的时候,那么根据“不干涉和尊重国家永久主权”原则给予国际社会的保护责任。  本篇论文调查的意图和目的主要问题在于是否基于人道主义干预而建立国际社会的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社会主义各国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关系到执政党地位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关系到人民的安康。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
顾氏迁锡始祖顾润之,明初自苏州洞庭西山迁居无锡膠山。二、三世祖顾福、顾寿,力田起家,以行义见称于乡。四世祖顾信以服贾为业,为避难而侨居苏州,后应子顾懋章之请,迁回无锡。至第六世顾可学、顾可适、顾可久时,兄弟三人相继中进士,且文名日盛,遂成为无锡大族。至清代,顾氏人才辈出,成员众多,更出现了顾宸、顾彩、顾奎光、顾光旭、顾翰等文坛、政坛名士,俨为锡郡名族。无锡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且教育发达、文化昌盛,
学位
汉语自媒体文本的情绪分析是目前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以计算机处理为技术支撑的研究中,自媒体文本情绪识别因文本语言形式多样,句子结构灵活,内容丰富等原因无法呈现较好的准确性。本文基于汉语自媒体文本的特点,通过对汉语自媒体文本中单句和篇章的情绪表达分析,归纳情绪重心生成及变化的规律,旨在提高汉语自媒体文本情绪识别的准确性。  本文面向微博为代表的汉语自媒体短文本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一,描述单句内
学位
本文旨在以一种酷儿理论的视角对热内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小说作品中的空间、道德、性别和神圣性等进行系统性分析,从而探讨热内的小说与酷儿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第一章梳理了酷儿理论的理论渊源以及酷儿理论的应用模式,阐明酷儿理论进入热内小说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酷儿理论与社会学及男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等研究之间的渊源关系成为酷儿理论遭遇误解甚至反对的原因所在。通过酷儿理论与热内小说的相互阐释,为解读热内小说的同时
学位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打工潮,打工文学以其特有的叙事风格以及叙述内容逐渐引起各界的关注。在90年代以及20世纪初,打工文学作家结合自己的打工经历,用文字记录了沉默的打工世界,书写了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引起了打工群体的情感共鸣,打工文学也得以迅速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最初的情感共鸣逐渐冷却后,打工文学的写作弊端开始显现,其艺术水平和文学价值频繁受到质疑。  王十月作为打工文学的代
学位
文夕的“三花系列”——《野兰花》《海棠花》《罂粟花》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时十分轰动,引起小说评论界热议。而后,由于话题的敏感性,《罂粟花》在一段时期内被禁,文夕也离开深圳并终止了文学创作,鲜有评论者对她的作品进行研究。文夕因刻画二奶形象而成为边缘化的作家,“三花系列”也成为边缘化的作品。笔者试图挖掘“三花系列”被埋藏的价值,并借此呼吁学界关注边缘化的作家、作品及人物形象。  第一章论述富凤阁中的二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