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的经验与“形而上”的求索--马原近作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oshy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80年代相比,现今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原自身也几经沉浮,遭受了不同的境遇。这些变化使得他的近作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面貌,开始对“形而下”的现实题材报以关注。但是,无论写作题材怎样变化,马原始终坚持着虚构立场,并且一辈子只着迷两个方向:形而上和诗意。本文将直面马原的近作本身,从文本出发,探寻其身逢变故之后寻找到的形而上和诗意。
  绪论部分力图通过对文学史和相关研究资料的梳理还原马原作为先锋派代表作家之一的形象建构过程,然后经由马原复出后的作品及众家评议找到他前期与后期创作的联系和转变,指出其在叙事内容和策略变化之外,一以贯之的创作追求——关注不变的“形而上”。
  正文部分分为三章。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指出马原着眼于形而上的价值取向在小说中的具体表现。
  按照时间顺序,首先是马原在大病后发生的一系列转变,包括在生活、思想以及创作上的表现。《牛鬼蛇神》可以看作是融入了马原所有生命状态的总结之书,主人公大元往来于神界和鬼界之间,和李德胜一起,经历了种种神秘体验。《纠缠》和《荒唐》虽然是现实主义的题材,但马原毕竟是一个“技术至上”者,力图用他打破传统现实主义的叙述手法传达形而上的主旨。
  然后立足于马原定居南糯山后写成的作品(《湾格花园》三部曲和《姑娘寨》),发掘隐藏在相互混淆的真实与虚构背后的意义。马原借对奇异之境“湾格花原”和与祖先相通的姑娘寨等抽象世界的描写,充分展现了他的价值立场和态度——在自然和未知面前,人必须保持敬畏。
  第三章着重探讨马原一直坚持的“形而上”和诗意观念的来源。马原之所以在不断变化的人和事中,寻找着不变的形而上的东西,一方面是因为他从写作伊始就是排斥历史理性主义的,相对于描摹现实真实的宏伟叙事,他更专注于内心的精神世界。另一方面,他和现实世界是有距离的,对现实怀有某种逃避感。然而,马原远离了城市,远离了人群,却无法彻底远离世俗社会的纷扰侵袭。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始终处于飞速发展的水平,不论是农业、工业制造业还是服务业的发展都齐头并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提升综合国力,促进我国在国际地位提升的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但是仅仅着眼于物质资本的发展并不能很好的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来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渐渐成为全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新趋
学位
近代以来延续200多年的工业化进程,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工业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危机日益凸显并逐渐向全球蔓延,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严重最棘手的问题。突破发展极限,探索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以绿色运动为起点,西方社会一些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学者和有识之士不断探索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
“保护的责任”原则(简称R2P)学说是在2001年由国际干预和国家主权委员会正式提出的。围绕“保护的责任”原则(简称R2P)的基础含义是:“国家主权意味着责任,因此一个主权国家首要的职责是保护其国家的人们免受灾难。”因此,当一个国家完全无法满足这一责任的时候,那么根据“不干涉和尊重国家永久主权”原则给予国际社会的保护责任。  本篇论文调查的意图和目的主要问题在于是否基于人道主义干预而建立国际社会的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民内部矛盾也变得更加复杂和突出。社会主义各国的理论与实践表明,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问题,关系到执政党地位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关系到人民的安康。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
顾氏迁锡始祖顾润之,明初自苏州洞庭西山迁居无锡膠山。二、三世祖顾福、顾寿,力田起家,以行义见称于乡。四世祖顾信以服贾为业,为避难而侨居苏州,后应子顾懋章之请,迁回无锡。至第六世顾可学、顾可适、顾可久时,兄弟三人相继中进士,且文名日盛,遂成为无锡大族。至清代,顾氏人才辈出,成员众多,更出现了顾宸、顾彩、顾奎光、顾光旭、顾翰等文坛、政坛名士,俨为锡郡名族。无锡山清水秀、历史悠久,且教育发达、文化昌盛,
学位
汉语自媒体文本的情绪分析是目前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以计算机处理为技术支撑的研究中,自媒体文本情绪识别因文本语言形式多样,句子结构灵活,内容丰富等原因无法呈现较好的准确性。本文基于汉语自媒体文本的特点,通过对汉语自媒体文本中单句和篇章的情绪表达分析,归纳情绪重心生成及变化的规律,旨在提高汉语自媒体文本情绪识别的准确性。  本文面向微博为代表的汉语自媒体短文本展开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一,描述单句内
学位
本文旨在以一种酷儿理论的视角对热内最具代表性的三部小说作品中的空间、道德、性别和神圣性等进行系统性分析,从而探讨热内的小说与酷儿理论之间的内在关联。本文第一章梳理了酷儿理论的理论渊源以及酷儿理论的应用模式,阐明酷儿理论进入热内小说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酷儿理论与社会学及男女同性恋、女性主义等研究之间的渊源关系成为酷儿理论遭遇误解甚至反对的原因所在。通过酷儿理论与热内小说的相互阐释,为解读热内小说的同时
学位
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打工潮,打工文学以其特有的叙事风格以及叙述内容逐渐引起各界的关注。在90年代以及20世纪初,打工文学作家结合自己的打工经历,用文字记录了沉默的打工世界,书写了这一代人的艰苦奋斗,引起了打工群体的情感共鸣,打工文学也得以迅速发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最初的情感共鸣逐渐冷却后,打工文学的写作弊端开始显现,其艺术水平和文学价值频繁受到质疑。  王十月作为打工文学的代
学位
文夕的“三花系列”——《野兰花》《海棠花》《罂粟花》在上世纪90年代出版时十分轰动,引起小说评论界热议。而后,由于话题的敏感性,《罂粟花》在一段时期内被禁,文夕也离开深圳并终止了文学创作,鲜有评论者对她的作品进行研究。文夕因刻画二奶形象而成为边缘化的作家,“三花系列”也成为边缘化的作品。笔者试图挖掘“三花系列”被埋藏的价值,并借此呼吁学界关注边缘化的作家、作品及人物形象。  第一章论述富凤阁中的二
学位
作为曹禺戏剧生命的又一高峰,《北京人》因其诗化风格与丰富内蕴始终为研究者所乐道,然而赞誉、解读不断的同时,其版本变迁却少有人关注。实际上,自1941年初版以来,大大小小的修改已使这部剧作出现多个版本,不仅对剧作的经典化过程及不同时期的理解阐释造成了相当的影响,更内在地反映出曹禺与时代话语间明显存在的拉锯与磨合。本文试从《北京人》的版本变迁入手,通过梳理、互校分析其各版本间的本质差异,并探究于此背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