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介入法制备猪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目的:探讨栓塞法猪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的可行性,建立猪心肌梗死动物模型,对建立模型方法进行技术分析。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滇南小耳猪12头,术前采集心电图及心肌酶学、心肌坏死标记物。麻醉后持续心电动态监护,行股动脉穿刺,插管至冠状动脉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术,显示动物冠状动脉分布后采用自制可脱球囊永久植入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中远1/3段。术后6h、24h、72h及一周行心肌酶学、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测,动物于实验终止时间到达后处死,行TTC染色及病理切片分析评价模型建立情况。结果:1.12头猪均成功完成左、右冠状动脉造影,1头猪球囊放置后20mmin发生室颤,抢救无效死亡。存活的11头猪饲养至实验终止,技术成功率为100%,制模成功率为91.67%。2.术前十二头猪行心电图、心肌酶学、心肌坏死标记物检测,术后6h、24h、72h及一周重复上述检查,可见术后心电图呈典型改变,术后心肌酶学、心肌坏死标记物数值较术前明显升高,术后1周后各指标已降至接近正常值。3.心脏大体病理标本表面光洁,左室前壁及心尖部梗死区域呈现苍白表现,TTC染色显示正常心肌呈砖红色改变,梗死心肌则为白色或灰白色,梗死区域镜下可见心肌细胞断裂、坏死炎性细胞渗出、细胞脂肪化生表现。结论:1.采用自制可脱球囊栓塞冠状动脉前降支可成功建立急性心肌梗死的动物模型,该方法模型制备安全性较高,可重复性强,梗塞部位集中,各项观察指标表现明确,病理结果肯定,是急性心肌梗死实验研究的理想动物模型制备方法。2在动物模型的制备过程中,左前降支中、远1/3处为放置球囊的最佳位置,采用血管段堵闭的方法可以有效达到制备的目的。3.制备模型时,放置球囊前进行缺血预适应方案的必要性仍需进一步明确。4在动物模型的制备过程中,,球囊置入前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确认冠状动脉分型,术中充分肝素化,以及及时处理术中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可提高模型制备的成功率。第二部分双源CT心肌灌注成像评价猪心肌梗死动物模型目的:探讨DSCT心肌灌注成像在猪心肌梗死模型诊断中的可行性与准确性,并结合CT征象对心肌梗死不同时间段的病理生理机制做一定阐述。方法:健康成年雄性滇南小耳猪12头,按时间点不同分为4h、6h、24h、72h、1周及1月共6组,经皮自制可脱球囊栓塞猪前降支远端13制备心肌梗死模型,术前及术后行DSCT双能量心肌首过灌注成像,并分别延迟1min、3min、5min、7min扫描,动物于实验终止时间到达后处死,行TTC染色及病理切片分析评价模型建立情况。结果:(1) DSCT心肌灌注成像能够清晰显示猪心肌解剖结构,90.9%心肌节段可用于诊断。(2)采取仰卧位动物模型显示节段76个,1级图像58个;侧卧位动物模型显示节段94个,1级图像85个。(3)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主要为呼吸、心率和体位。(4)11头猪成功制备心梗模型,术前CT心肌灌注检查检查未见异常。(5)存活的11头猪DSCT心肌术后首过灌注成像显示梗死区域CT值较非梗死区明显减低,碘图分布呈局限性充盈缺损。梗死区及非梗死区CT值及含碘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延迟扫描梗死区域于延迟3min时开始强化,较非梗死区域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急性期肌钙蛋白Ⅰ值与梗死区域CT值呈直线相关(P<0.01)。(8) DSCT双能量心肌灌注成像诊断心肌梗死的部位与病理对照,两者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诊断心肌梗死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4.62%,阳性预测值为92.73%,阴性预测值为100%。结论:1. DSCT心肌灌注成像运用于猪心肌灌注情况的检查图像质量好,影响成像质量的主要因素是呼吸、心率和体位。2. DSCT心肌灌注可以作为早期判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3. DSCT心肌灌注成像可以实现心肌梗死患者结构、功能成像的“一站式”检查。4.DSCT心肌灌注成像结合心肌损伤标志物CTNI的测定,可以为临床诊断心肌损伤程度提供重要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