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的《环境教育》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yueeryu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环境教育是受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被视为从根本上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条必由之路。“环境保护,教育为本”,随着《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试行)》的实施,环境教育将成为国家课程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环境教育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环境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和形成有利于环境的行为,而环境道德的内化和环境行为的形成,靠课堂教学是很难实现的,只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验,让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来教育和震撼学生,才能有助于学生环境道德观的形成。同时,由于网络交互的优越性可以使不同地点的学生、不同地点的实践、甚至不同时间、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同时得到指导,打破了一个教师只能同时指导一个实践活动的局限,为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按照不同的条件选择不同的实践方案提供了可能。因此,本文结合环境教学实践,构建了基于网络的环境教学模式——“实践—交互—参与”教学模式,并从理论基础、教学特点、基本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描述。该模式的核心就是通过实践来内化学生的环境品质,通过网络交互来实现教师的指导,它对环境教育的实践性需求和网络教学的交互性特色进行了充分的融合。该教学模式包括“走近自然——环境认知教育”、“感受自然——态度和情感教育”、“保护自然——环境行为教育”三个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联系紧密,步步升华,形成一个有效的环境教育链。 在充分应用“实践—交互—参与”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根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作者指导了2002年WWF等单位组织发起的“湿地使者行动”,并从全国57所高校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唯一的一等奖。因此,作者以此为案例对该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进行了详细介绍,为环境教育实践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其他文献
近十年来,择校现象已经成为中国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它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也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该文旨在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视角,探讨中国择校对相关学校教育质量与教育机会的影
高校排名是高校评估的一种特殊形式.科学规范的高校排名,对于政府加强宏观管理,对于高校实现自身功能,以及对于社会发挥积极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推动"科教兴国"战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基础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但客观的来说,当前的课程改革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表面繁荣的形式背后依然隐藏着深层次的问题.就教学领域而言,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