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美术鉴赏课在对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发展个性方面,有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而美术鉴赏课的现状则没能很好的体现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同课异构”作为一种教育比较研究方式,越来越受到教育研究者们的重视。本文结合案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探讨“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由此带来的反思与启示。本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在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背景下,出于对现在美术鉴赏课堂教学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同课异构”教育比较研究方法提高教学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分析了“同课异构”的内涵特征以及理论依据。分别从词义分析,教材、教学、教师和学生等不同角度分析了“同课异构”的涵义,基于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教师专业发展观、有效教学理念对“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加以阐述。第三部分通过传统备课形式与“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对比,分析“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优越性以及实施的必要性;并从“课”的可建构性、教师的个性差异和学生的认知差异方面分析“同课异构”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第四部分归类总结了“同课异构”实施的基本流程,并根据组织者不同和参与人员的不同,分为“单人单轮同课异构”和“单人多轮同课异构”、“多人单轮同课异构”和“多人多轮同课异构”四种形式。第五部分以“单人多轮同课异构”和“多人单轮同课异构”两个教研活动案例分析,来说明“同课异构”对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教学的促进作用。第六部分通过以上的调查研究以及案例的比较研究企图引发“同课异构”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启示,发现“同课异构”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本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立足于高中美术鉴赏教学实际,试图寻求“同课异构”促进高中美术鉴赏有效教学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专业个性化发展,以期为校本教研提供一种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