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320排CT结合D-二聚体对于评估肺动脉栓塞严重程度的作用价值,以及分析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我院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95例,其中确诊为肺动脉栓塞患者59例(观察组),无肺动脉栓塞患者36例(对照组),根据Qanadli评分计算肺动脉栓塞指数(PAOI)并将观察组以PAOI为依据分为3组,PAOI≤50%为A组(n=40),50%~80%为B组(n=12),≥80%为C组(n=7)。 ①记录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分析发生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危险因素。 ②分析PAOI评估肺部新发病变的严重程度。 ③在CTPA上,记录右心室功能参数[右心室短轴最大径(RVd)、左心室短轴最大径(LVd)、右心室/左心室短轴最大径比值(RVd/LVd)、主肺动脉(PA),上腔静脉(SVC)],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及观察组组间差异,以及分析右心室功能参数评价肺动脉栓塞严重程度的能力及与PAOI之间的相关性。 ④其中20例患者应用CT灌注成像扫描,分析灌注缺损区域与对侧正常肺实质灌注的肺动脉血流量(pulmonary flow P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ronchial flow BF)、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 PI=PF/(PF+BF)]之间的差异,并分析灌注缺损区域PF与PAOI之间相关性。 ⑤记录患者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值、动脉氧分压),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的差异,并评估D-二聚体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利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以P<0.05视为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下肢静脉血栓(OR=4.323;95%CI:1.050~17.801;P=0.043)、年龄(OR=1.065;95%CI:1.023~1.109;P=0.002)、性别(OR=3.101;95%CI:1.077~8.930;P=0.036)是发生PE的临床危险因素。 2.观察组出现肺部新发病变的患者共有23例,其基础疾病中下肢静脉血栓所占比例最大,有19例(82.61%)。A组肺部新发病变有13例(32.50%),肺梗死有0例(0%);B组肺部新发病变有4例(33.33%),肺梗死有3例(25.00%);C组肺部新发病变有6例(85.71%),肺梗死3例(42.86%)。通过ROC曲线分析,当PAOI1取>36.25%时,评价发生肺部新发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性最高,分别为85.7%、43.3%,AUC为0.716,P<0.01;当PAOI2取>68.75%时,评价发生肺梗死的敏感度及特异性最高,分别为85.7%、90.0%,AUC为0.898,P<0.01。 3.观察组双侧肺动脉同时受累有41例;在23例肺部新发病变患者中,双侧肺动脉同时受累有19例(15例左右肺动脉主干受累,4例肺动脉主干以下受累);6例肺梗死患者均为左右肺动脉主干受累。 4.右心室功能参数评估:观察组的RVd、LVd、RVd/LVd、PA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组间RVd、RVd/LVd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与C组的LVd、P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指标各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RVd/LVd与肺动脉栓塞指数的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649(P<0.01);通过ROC曲线分析,RVd/LVd的ROC曲线线下面积最大,为0.877(P<0.01),当RVd/LVd的值取1.01时,诊断肺动脉栓塞严重程度能力最高,敏感度为76.5%,特异性为95.8%(P<0.01)。 5.肺动脉栓塞灌注缺损区与对侧正常灌注区各参数比较,PF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F及PI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动脉栓塞灌注缺损区PF与PAOI无线性相关(P>0.05)。 6.以CT肺动脉成像及CT灌注成像诊断为参考标准,D-二聚体的阴性预测值为100%,阳性预测值为89.39%;观察组D-二聚体与PAOI之间无相关性(P>0.05)。 7.观察组P02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1.320排CT肺动脉成像及CT灌注成像结合D-二聚体的测定有助于提高肺动脉栓塞的诊断率及严重程度的评估。 2.肺动脉栓塞的临床危险因素是下肢静脉血栓、年龄及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