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下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级联失效及客流协同控制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828943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网络的规模效应对客流的吸引能力急剧增强。突发事件下,规模庞大的客流易于导致站点或线路的过载运营,降低网络的通行效率和运营的稳定性。基于此,本文针对突发事件下轨道交通网络供需矛盾问题,从乘客的出行行为、网络的级联失效及客流的协同控制几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提高突发事件下轨道交通网络的应急管理水平和客流组织能力。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突发事件下轨道交通网络客流的特点和客流组织措施:基于文本数据,对突发事件进行了分类,从事件类型、发生频率、后果和位置4方面对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历史运营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将轨道交通网络的客流控制归结为客流需求与系统供给能力的匹配问题,阐述了轨道交通网络突发性大客流的形成机理、传播及疏散过程,并总结了客流控制和客流组织的基本形式。(2)突发事件下轨道交通网络的级联失效研究:考虑突发事件下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乘客向道路公共交通网络转移的可能性,构建了包含轨道交通、道路公交、出租车及其对应组合方式的出行方案。将突发事件预计持续时间作为事件严重程度的表征,基于MNL和容量-负荷模型提出了一类考虑客流延迟加载的级联失效模型,并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仿真分析了突发事件下轨道交通网络的级联失效并评估了网络运营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突发事件预计持续时间对网络运营稳定性的影响较大,随着突发事件预计持续时间的增加,乘客出行决策行为更加多样化,网络级联失效的过程更难控制。(3)突发事件下轨道交通网络客流的协同控制研究:考虑站台承载能力、站点通过能力和线路运输能力,以列车到站停车时刻作为触发客流状态变更的时间节点,以线网总延误最小、进站客流量最大为目标,基于鲁棒优化理论提出一类不确定出行需求的客流协同控制模型。以北京市轨道交通网络为例,基于遗传算法求解模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考虑站点通过能力的客流协同控制模型能够细化线网的客流控制措施,能够极大地延缓突发性大客流聚集的时间,降低突发事件对线网通行效率的影响。
其他文献
社会热点事件是在某个时刻爆发的、引发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并可能对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公共事件。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研究不仅能在用户层面提供更准确的服务,而且在国家层面的宏观舆情监控等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新闻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发展,每当社会热点事件发生,这些平台上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结构化处理这些事件数据是社会热点事件分析相关任务的基础。构建事件图谱是对这些数据结构化的方法之一,但是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政务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部分纪委监察管理系统并没有实现监察的全流程管理,仅仅做到信访件、问题线索以及案件等文档的电子化存储,降低了纪委监察工作的效率,无法满足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为了实现纪委监察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流程化,有效规范信访件、问题线索以及案件处置各个环节,提高管理效率,做到日常工作留痕管理,纪委机关综合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必不可少。本论文选题来自于作者实习期间
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高速铁路得到了长足发展。在动车组生产和运营方面,我国引进并消化了国外先进技术,显著提高了动车组的运行可靠性。目前,动车组接地系统存在不同的技术路线,在实际运行时呈现不同性能表现,其适用条件和参数设置均值得深入探讨。作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川藏铁路对于藏区乃至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非凡。考虑到长大坡道及可能采取的双边牵引供电方式,动车组的牵引回流情况将更加复杂,需进行专题研究,分
近年来,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客运量的不断增加,国家对地铁列车的安全运行要求也更加严格。目前我国对列车接地系统的研究不够完善,诸如车体-钢轨间回流、车体电位抬升、轴承电腐蚀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列车运行性能的优劣。因此,本文结合牵引计算程序和地铁列车的主电路结构对不同车型的列车接地系统适应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以各种运行工况和不同电路参数下的仿真结果为基础提出接地回流优化方案。首先,本文对地铁车辆接地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建设的飞速发展,如何降低列车运行过程中引起的环境振动及噪声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其中,周期排桩隔振体系由于其独特的衰减域特性,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但是由于轨道列车荷载为移动荷载,周期排桩对其移动过程中引起的土体响应的衰减效果的研究还不够完善。因此,本文从振动的传播路径出发,以弹性土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有限元和数值模拟的基本方法,结合周期性结构衰减域特性来分析列车移动荷
近年来,以系统破坏、信息窃取和电子欺诈为主的内部攻击对个人、企业甚至国家的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内部威胁检测问题的关键是对正常行为建模,通过偏离模型的程度确定是否存在内部威胁。机器学习是目前内部威胁检测的常用方法,然而该技术需要一系列复杂的特征工程,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降低模型复杂度,多数研究忽视了用户行为的时序性,无法识别持续一段时间的内部攻击。此外,公司通常将所有用户产生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声子晶体和弹性波超材料的兴起与发展,在很多技术领域都有相关应用。弹性波带隙作为声子晶体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引起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在带隙频率范围内,弹性波被禁止在声子晶体中进行传播。迄今为止很少有关于非线性声子晶体或非线性弹性波超材料方面的研究。其中,颗粒形式是研究比较广泛采用的一种非线性周期结构,其由相互接触的弹性颗粒构成,也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声子晶体的另一种十分重要的特性是缺陷
当前第五代移动网络(5G)已逐渐在全球范围大规模部署,世界各国也纷纷展开了对第六代移动网络(6G)的研究。在无线网络发展中,海量接入需求与有限频谱资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传输速率的提高,无线网络的能耗也不断攀升。如何提高频谱资源利用率,并通过恰当的资源分配降低能耗,是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作为5G的核心技术,能够达到更高的能量效率和频谱效率,实
近年来,传统民居的研究逐渐从建成建筑扩展到建造主体,从以物为主、客位多于主位的研究,不断向“见物又见人”、客位与主位并重的研究发展。传统民居作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其形制、工艺等等是一定地理文化区域内的人群在长期的建造实践中探索总结而形成的地方性传统。在乡村地区,其建造过程往往依托于社会生活的基本单元——社群(community),基于相应的人力、物力资源来完成,因此在社群中往往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随着铁路高速化逐渐成为世界交通发展的热点,磁浮列车技术应运而生。磁悬浮列车运行快速、高效便捷、环境友好,是未来高速列车的发展趋势。而悬浮控制技术的好坏是决定磁浮列车平稳运行的前提,因此,提高悬浮控制系统的性能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外针对纯电磁铁磁浮列车悬浮控制的算法已有一定的研究,但电磁永磁混合悬浮的研究还较少,而混合悬浮与纯电磁悬浮相比,能耗低而且施工难度和成本较小。对于悬浮控制算法而言,模型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