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快速推进时期,面临着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生态安全的多重困难局面,亟需构建现代化技术支撑的建设用地动态监管与服务信息化体系。本文致力于空地协同的建设用地全程动态监管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内容包括空地协同的建设用地全程动态监管理论框架、技术指标、技术模式,基于地理本体的建设用地监管多源异构数据集成,建设用地监管数据空间位置自动配准,空地协同的建设用地车载移动监管等关键技术,论文主要贡献如下: (1)提出了空地协同的建设用地全程动态监管技术模式。研究了空地协同的建设用地全程动态监管技术理论框架,构建了空地协同的建设用地监管技术指标体系,建立了以对地观测与地面车载移动监测协同开展建设用地变化监测,基于监管数据库平台,利用车载移动监管技术装备与建设用地监管平台实现空地协同的建设用地全程动态监管技术模式。 (2)提出了基于地理本体的建设用地监管多源异构空间数据集成技术方法。提出由地理概念类、地理属性、地理关系、地理实例、地理公理构成的五元组地理本体模型,通过地理本体的构建、建设用地监管数据预处理、地理本体集成和建设用地监管数据集成四个步骤实现了基于地理本体的建设用地监管多源异构数据有效集成,确保建设用地监管数据的唯一性、完整性、准确性。 (3)提出了建设用地监管数据空间位置自动配准技术。总结了基于格网坐标转换法的原理、特点,分析了其在我国大范围地心坐标系、参心坐标系转换中,较相似变换坐标转化法的优势,研究了格网构建模型和方法,格网法坐标转换各因素对转换精度的影响及其在建设用地监管业务中应用的技术流程。该方法的应用实现了建设用地监管数据的大范围、高精度、自适应空间位置配准。 (4)开发了空地协同的建设用地车载移动监管技术。在突破了大范围土地巡查路径规划与目标导航定位技术,车载建设用地监管数据动态采集与违法用地实时查处技术基础上,以车辆为载体,研制出车载移动监管技术系统,通过统筹视频、地面监测、低空遥测和空间定位等多种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与建设用地监管数据有效集成整合,叠加对比分析,从而实现对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动态和智能化监测监管。 (5)开发了空地协同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综合监管信息化平台。利用关键技术研究成果,集成开发了空地协同的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综合监管平台,并进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基于该理论框架及其技术体系所搭建的徐州市国土资源执法监察综合监管平台,各项性能指标稳定,应用示范效果良好,为建设用地监测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