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中国矿业企业呈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境外矿产资源投资逐步扩大,中西方资源/储量的管理评估体系不同成为了中国矿产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市的障碍,划分标准不同阻碍了中国矿产企业国际化的进展。本文从中加澳三国的资源储量评估流程、可行性研究、分类标准的对比与对应等方面阐述了中国、NI43-101和JORC的资源量/储量分类标准并做分析对比,构建了三种资源储量标准的对应关系。中国与加拿大/澳大利亚资源储量分类对应关系为可采储量(111)=证实储量(Proven Mineral);预可采储量(111)+预可采储量(121)=概略储量(Probable Mineral);基础储量(122b)+基础储量(2M22)+资源量(2S22)+资源量(331)=控制的矿产资源量(Measured Mineral Resource),基础储量(111b)+基础储量(121b)+基础储量(2M11)+基础储量(2M21)+资源量(2S11)+资源量(2S21)+资源量(332)=探明的矿产资源量(Indicated Mineral Resource);资源量(333)=推断的矿产资源(Inferred Mineral Resource)。最终研究归纳总结出如下结论:(1)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资源储量管理体制均为政府管理、行业协会组织评估、证券交易所依照法律规范监督上市。这一体制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市场积极性和投资活力。而中国是由政府管理、评估和备案,对于国内矿产管控力度较强,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但缺乏市场活力。(2)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独立资格人”在资源储量评估中充当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但“独立资格人”资格认证非常严格,中国已拥有被澳大利亚认可的“独立资格人”或“专业组织”,极大促进了中国矿产企业国际化的步伐。(3)可行性研究方面,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方面具有开展阶段较早,且研究程度和范围较大,对经济性研究程度较深的优点,有利于尽早吸引投资来对矿山进行开发建设。且概略研究无法精确判断矿山经济意义,增大了矿山开发中的成本和风险。但近几年国内认识到了这方面的不足,将可行性研究的开展阶段逐渐往前推进。(4)个人对于国内外标准对比国内资源储量数据“虚高”的原因分析:将预可采储量(121)归为证实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