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马克思对现代国家的克服与超越

来源 :西南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wh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国家问题是马克思改造世界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自文艺复兴以来,传统的依靠命运或机运必然性建立起来的政治哲学思维被打破,人们不再相信政治与哲学相统一的可能,而是凭借纯粹人类的手段在尘世中建立美好的共同体。黑格尔意识到这一思维模式的世俗性,开始用一种实体性的伦理精神对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改造,他认为国家并不是人们任意构造的政治联合体,而是一种普遍的精神,它直接的存在于风俗习惯之中,而且影响着个人的自我意识,是大地上的神物,主要表现在扬弃家庭和市民社会之后的和谐统一,但由于其思维的神秘色彩以及对官僚机构合理性的论证,最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成为君主统治的辩护者。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理性国家的基础上,扭转了其神秘的思维方式并寻找到了国家以及官僚机构存在真正基础和原因,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从而实现了对现代国家的改造,使人类在世界的意义上获得了真正的自由。本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现代性政治为线索,对文艺复兴以来的国家政治学说的演变进行介绍。第一节,主要来界定现代性政治以及现代性政治的三种表现民主主义、功利主义、虚无主义;第二节主要阐释黑格尔基于实体性的伦理理性对现代政治思维的扭转以及对国家机关的“合理性”论证;第三节,以理性国家为蓝本,主要论证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观的反思。第二部分主要来阐释马克思对国家存在的客观基础的论证。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并没有真正解决现代性国家的缺陷——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而是将国家问题神秘化,这一解决途径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因此,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学说的缺陷展开了批判。第一节,论证了国家产生的客观基础;第二节,分析国家阶级统治的一面与社会管理的另一面。第三节,论证国家灭亡的条件,国家的产生和国家的灭亡走的是同一条道路。第三部分以自由人联合体为线索,探讨马克思对现代国家的超越。马克思通过对国家存在的基础与历史性的分析,最终得出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将消灭阶级、支配关系的存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联合。第一节来说明人的自然本性的回归,人用属于人的方式来看待自己与他人,把自身的存在与他人融合在一个统一体中;第二节将论证对“无产阶级”的理解以及自由联合的必然性,这里的“无产阶级”包含两层意思“消除私有观念”、“充足的精神财富”。第三节主要来说明每个成员在自由人联合体获得全面的发展。全面指的是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为了追求纯粹精神、美与善的满足,自由指的是在超越个人主义的意义上文化空间的自由。
其他文献
列宁作为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创建者,一直十分重视农民教育工作。早在十月革命之初,列宁就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在农村中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其中就包括军事和政治思想教育
列宁的农业发展思想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发展理论深刻分析的基础之上的,是对他们的农业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列宁在领导苏俄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探索了推动俄国农
专利申请号:201010148188.6 锥齿大轮磨孔夹具,由浮动钢球、压板、拉杆、底座、木体、连接板和柄部组成,底座上固定木体,木体的内圈止口中设浮动钢球,钢球由固定于本体上的铁皮包盖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具有历史性,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解读必须紧跟时代,对该体系的创新性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人为出发点、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最高目的的理论,其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贯穿于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主题。任何时代的人们都会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关注自身的生存状
研究了乡村住宅空间的分化动因、分化机理和发展趋势,发现:乡村社会分层和农户居住需求的复杂化使乡村住宅空间系统中各功能空间的性质和边界越来越清晰。住宅空间作为乡村区
消费作为结合经济与文化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涵盖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交叉点及汇聚地。伴随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消费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人们在渐
家庭教育的定义有很多种,但其共性之一就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古往今来,父母实现其家庭教育目的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先贤名士、风雅大儒亦或诸子大家们都偏好以家书来
商业广告属于应用型文体类型,在贸易来往中的运用体现出较高的功能价值。商业广告与一般文体类型有着一定的差异性,翻译时要考虑到文化因素。商业广告翻译在很大程度上源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