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顺磁性纳米Fe3O4@SiO2功能化材料对污染农田土壤中镉的修复去除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chor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我国日渐突出的重大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如何克服目前土壤钝化、植物修复在农田土壤重金属修复方面的不足之处?研发低成本、高效率、无二次污染的农田重金属控制和修复技术迫在眉睫。磁性纳米功能化材料在治理水环境污染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显著优势在于某些磁性功能化材料对于重金属有优异的吸附性能,且可在外加磁场下快速分离,实现重金属的回收。基于重金属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将重金属固载、富集在一些特定磁性功能化材料上,结合农业工程技术回收这些材料,实现农田重金属污染的原位去除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一种方法。本文以纳米Fe3O4作为磁核,在表面包覆硅酸盐等无机物进行修饰,制备了一种新型超顺磁性微纳米Fe3O4@Si O2功能化材料(以下简称MFS),探讨了MFS对实际农田污染土壤镉的去除效率及影响因素,为新型超顺磁性微纳米功能化材料在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对于我国农田重金属污染的快速、低成本、彻底修复具有重大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主要结果如下:(1)新型超顺磁性微纳米MFS功能化材料制备及吸附动力学/热力学:以铁盐、亚铁盐、正硅酸乙酯为主要试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出了纳米MFS复合材料。以镉为目标污染物,进行静态吸附试验,试验表明MFS对溶液中的Cd有较好的吸附效果,在吸附的2h内,可达到平衡状态,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分内扩散、外扩散两个阶段控制;Langmuir和Frundlich模型一般用来描述等温吸附特征,在温度分别为298K、308K、318K时,MFS对Cd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59.42 mg·g-1、66.58 mg·g-1、71.59 mg·g-1,温度升高可促进反应进行;随初始p H的增加,MFS对Cd2+的吸附量增大,最佳初始p H为6~7;溶液中的干扰离子对吸附反应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干扰阴离子的影响为Cl->NO3->SO42-,干扰阳离子的影响为Mg2+>Na+>Ca2+;热力学参数ΔG、ΔH、ΔS表明MFS材料对Cd的吸附是一个自发、吸热、熵增的过程。(2)结构表征及机理分析:BET、XRD、FTIR结构表征表明Si O2成功修饰在Fe3O4表面,修饰后比表面积增大为72.86m~2·g-1;Cd2+成功吸附到MFS表面,且不会破坏MFS材料的主体结构;SEM图谱证实MFS分散情况较好且形貌较为完整,表面突出的颗粒为较规则的球形,球体直径约38.70nm,XRD、EDS能谱以及XPS图谱揭示Cd2+被成功吸附到材料上,与材料表面的-OH发生配位;吸附后MFS纳米颗粒与镉团聚在一起,内外表面积减少;磁滞回线分析(VSM)分析表明尽管吸附Cd2+后MFS的饱和磁化强度有所降低,但吸附Cd2+前后以及再生后的MFS磁性材料均表现出典型的超顺磁行为,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可快速将MFS从溶液中分离出来;BET、XRD、FTIR、SEM结构表征表明再生后的MFS比表面积、饱和磁性强度、形貌特征等基本恢复,具有重复利用潜能。(3)MFS对污染土壤中镉的修复试验表明:随MFS投加量的增加(0~1.5%)土壤镉的去除率增大,总镉最佳去除率为23.20%,有效态镉最佳降低率为35.94%;随修复时间的延长,对土壤镉的去除率越大,在修复30d时,去除率达到最大;投加吸附材料后镉的形态变化为酸可溶态及可还原态的去除率最高,其次为可氧化态,残渣态变化不大,分别转化了32.56%、30.85%、20.90%、1.32%。材料对不同污染程度镉的去除率分别为16.27%、17.58%、19.62%、22.47%、21.63%、21.52%,即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材料对镉的去除率逐渐升高趋于平衡;土壤p H、离子强度、有机质含量对MFS材料吸附镉的过程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土壤p H的增加,总镉、有效镉去除率降低;土壤溶液Na+离子强度及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均会抑制材料对镉的吸附。(4)有机酸活化剂联合MFS修复镉污染土壤:在实际污染土壤中添加了活化剂酒石酸、柠檬酸增大了镉的去除率,MFS对土壤中总镉去除率分别为22.36%、21.97%;柠檬酸活化镉污染土壤后,酸可溶态、可还原态、可氧化态下降率增大,分别转化了47.00%、28.45%、17.00%、1.93%,酒石酸活化效果与柠檬酸相同,但柠檬酸活化处理效果稍优于酒石酸,其总镉去除率更高;用磁棒回收土壤中的材料,洗净冻干后测量回收率在79.47%~88.5%。
其他文献
以智慧农业、数据农业和精准农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农业技术革命将使农业生产经营活动进入智能化、集约化、高效化和个性化发展阶段,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社会组织体制和管理模式,促进形成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资源利用效率和实现农业可持续性的综合性解决方案。推动智慧农业科技创新不但需要重视跨学科、跨行业的知识交流和技术集成以及人才培养,更需要智慧农业创新者和管理者具备良好的技术技能、管理经验和生态与环境意识,树立高度
随着智能驾驶和移动机器人等新兴领域对位置服务需求的日益增加,高精度、高可靠性、连续稳健的定位技术受到广泛关注。我国北斗三代系统的全面组网促进了多模多频PPP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在城市峡谷、桥梁、隧道等动态复杂城市环境下,卫星信号不稳定且存在频繁失锁问题,导致PPP定位精度、可靠性和连续性变差。目前,单一的定位手段均无法满足多场景、多功能的导航性能需求,如何实现多种观测信息稳健融合是一项具有挑战
三苯甲烷类染料(Triphenylmethane)是以三苯甲烷为母体结构的一类合成染料。因其复杂的芳香结构而难以被降解,它们存在环境中对人类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近年来,对染料移除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从染料污染的环境中分到的白腐真菌最为典型,然而未受染料污染的其它来源真菌,如内生真菌的报道少之又少。据以往报道,内生真菌可以代谢有机污染物,辅助植物生长,从而促进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此外,在极端环境下
一、关照整组,复习读法1.关注单元导读页,回顾读法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出示单元语文要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学生齐读)师:我们学了哪些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呢?边读边回忆。(出示: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学生齐读)师:关注每句诗开头的那个字。“观”就是告诉我们,阅读古典名著先要整体关注——生:故事情节。(板书:情节)师:“识”就是识故事
期刊
胃癌是全世界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胃癌的致病因素及发病机制较复杂,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幽门螺杆菌感染以及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是导致胃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尽管胃癌患者的诊断及治疗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胃癌患者的整体生存率仍然较低,预后也较差。因此,了解和探究胃癌的致病机理和分子机制对于胃癌患者的治疗是非常重要的。G9a,也被称作常染色质组蛋白赖氨酸N-甲基转
磺胺类抗生素(Sulfonamide antibiotics,SAs)是氨基苯磺酰胺的衍生物,属于广谱抗生素,是我国生产和使用量最大的抗生素之一。SAs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大多不能够被人和动物吸收,并可以在天然水中长期存在,危害水生生物生长和威胁公共卫生安全。目前,废水中SAs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光降解、微生物降解、膜处理和吸附技术等。但是,这些方法存在处理成本高、效率低或周期长等问题。因此,
柑橘溃疡病是由黄单胞菌柑橘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itri subsp.citri,Xcc)引起的检疫性病害,给柑橘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极大威胁,培育抗性品种是降低柑橘溃疡病危害的根本途径。因分子育种具有准确、高效等优点,近年来得到较快的发展。实验室前期证明CsBZIP40超量表达提高了柑橘对溃疡病的抗性,表明CsBZIP40是柑橘中重要的溃疡病抗性基因。理清CsBZIP40正调控柑橘对
2020年2月11日,WHO宣布新冠肺炎被正式命名为"COVID-19",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将新冠病毒正式命名为SARS-Co V-2。1月后,COVID-19传播到大流行病水平,截至2021年3月7日,全球累计确诊COVID-19共115967664例,累计死亡2579775例,病死率2.22%[1]。SARS-Co V-2与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冠状病毒(SAR
现今世界上有135个国家种植柑橘,因此柑橘与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息息相关。柑橘品种繁多,口感各异。随着温湿度的改变,含糖量、可溶性固形物的多少随之改变,造成柑橘的品质差异。通过对柑橘叶片进行分类从而对不同品种柑橘生长态势进行监测,合理制定不同的自动除草和病虫害防治方案,制定喷施农药变量等最佳种植方案,对农作物的种植和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常规的植物叶片分类方法如化学检测方法、图像特征分类法等存在成本
柑橘作为世界四大水果之一,不仅因其丰富的色彩和果形广受消费者喜爱,更因其蕴含丰富的营养物质和独特的健康功效为人们提供日常所需。其中,类胡萝卜素不仅是柑橘果实的主要呈色物质,也是重要的营养功能成分,故探究果实类胡萝卜素代谢调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光照调节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物理调控方式,不会对果实造成伤害,且条件容易控制,在改善果实品质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柑橘中的葡萄柚和甜橙富含类胡萝卜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