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人类解放意蕴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jun35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基于当前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研究的理论缺失以及对其现代价值的忽视,通过研究呈现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特征以及社会发展的最终方向,并分别通过对政治解放内容的系统阐述和剖析以及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异化和分裂的批判等途径完成对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人类解放的研究。   文章通过剖析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政治经济学中异化和分裂的批判,将市民社会的批判理论从政治哲学的维度拓展到政治经济学的维度,最终将矛头直指资本主义私有制与自发分工,从而将市民社会的批判引向了深入。本文力求全面清晰的呈现唯物主义立场的内在逻辑,一定程度上破除唯心主义立场的神秘。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原则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做出系统的阐释,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这一成果的获得,是通过从市民社会理论中政治解放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异化和分类两个维度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来实现的。   通过对市民社会经济领域的探索,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是现代性发展的真正的实践领地。在对市民社会进行全面探究后,马克思看到市民社会的局限与矛盾,从而提出超越市民社会,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理想。这里,市民社会又成为马克思的现代性自我批判与超越的基础。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意义在于,一方面获得了这一理论科学性的根据;另一方面,证明了这一理论在人类解放中的价值。这一意义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批判的人类解放意蕴之所在。
其他文献
有这样一句话:公司法的每一个法律条文都可以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在《公司法》这本“精彩的故事书”里,有一个看似很小但却十分重要的部分,那就是股东知情权。我国《公司法
流浪儿童犯罪问题已成中国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流浪儿童问题若得不到妥善处理,一方面不利于儿童自身的认知发展和身心健康;另一方面,部分流浪儿童受到不法份子操控或者接受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讯技术、交通条件逐渐改善,国际贸易也不断发展,导致贸易市场的竞争加剧,作为竞争之重要武器——商标的作用日渐凸显,并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许多非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