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下半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短时间内便有大批欧美金融机构陷入困境甚至破产,由于危机的持续蔓延,最终在2008年下半年升级为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并涉及到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我国经济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由于国内目前是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面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经济发展遇到了较为严重的困难,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GDP增速便开始连续数个季度逐渐回落,并持续运行在10%以下。2009年初,政府面对金融危机,推出了四万亿经济刺激方案,主要集中于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灾区建设。此外还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此来刺激经济复苏。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6.1%、7.9%、8.9%,但出口却依旧低迷,CPI和PPI更是连续几个月下跌,显示居民消费非常疲弱。用电量从2008下半年开始负增长并一直持续到2009年上半年,在有关经济数据保持低迷之际,同期的资产价格(股价与房价)却连续几个月都在上涨。消费品价格与资产价格出现的严重背离,反映了实体经济与资本市场的投资回报率差距在不断扩大,从而也促使众多资金纷纷涌向投资回报率更高的资本市场,进一步加大了资产配置的错位。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2009年前三季度信贷规模增幅惊人。从数据上看,M2的增速远远超过同期GDP的增长幅度,更不必提在上半年增长率仍为负值的发电量指标。在宏观经济尚未出现好转的情况下,大量的新增资金并未注入实体经济,而是涌入了证券等资本市场。自2008年10月份股市见底开始上涨,在流动性的刺激下,于2009年第一季度便开始了加速上涨,截止2009年7月,股市较去年最低时期的1664点,最高涨幅已经超过100%。由于国内股市发展并不完善,股市与经济的走势经常出现背离,股市是否能做为经济反映的晴雨表,国内学者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批评国内股市为政策市的声音也不绝于耳。如果国内股市目前是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而在硬撑着,甚至需要国家不断重复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变的话语来支持上涨行情,那么从中长期来看,是明显不利于股市的健康发展的。如果中国A股这波行情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上半年7.37万亿信贷投资资金一部分进入了股市催生的暴涨行情,就会导致这样一个后果:货币政策绑架了中国A股,中国A股又绑架了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哪怕表述有所变化,股市就跌,为了股市不跌,货币政策只能重申“不变”;而对于股市,只要货币政策一说“变”甚至是不常重复“不变”就会下跌,一跌,货币政策立马就要重复“不变”。这种相互绑架的状况是非常危险的。为了验证2008年10月份以来国内A股市场的上涨是货币政策导致的货币供应量的直接推动,抑或是国内经济好转的提前反映,本文选择上证综合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来进行研究,数据期间为2005年8月至2009年7月。为了准确进行分析,将数据以2008年10月份为界划分为两个区间,通过引入货币发行量、发电量来构建计量模型,依次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脉冲响应进行研究分析。根据两个区间不同的检验结果,以揭示引起证券市场于2008年10月份以来上涨的原因。本文分以下五个部分展开实证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详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研究的问题并阐述了选题的意义,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论文的结构。第二部分,主要是回顾了一下有关证券市场与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与发电量之间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学者得出的结论一般是货币政策以及货币供应量会对股指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具体到不同的货币供应量指标,M0、M1、M2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程度不同;国内学者关于发(用)电量与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大多得出一致性的结论,证明存在某种程度的均衡关系。第三部分,对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以探究各变量之间存在的初步关系,并得出证券市场与货币供应、发电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关系。第四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笔者对本文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以探究引起证券市场自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持续上涨的动力所在。进行研究分析之前,在有关股票指数的选择上,本文选用了上证综合指数和沪深300指数,数据范围为2005年8月至2009年7月的月度数据。选择沪深300指数的原因在于需要反映整个沪深证券市场的情况,但由于权重股因素,两者的实证结果基本一致,也间接表明上海证券市场中的少数几只权重股对整个证券市场走势依旧能够产生较大影响力。在选取有关数据之后,本部分先对各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描述性统计检验分析,初步验证了股票指数与货币供应量、发电量各变量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关系。此后对变量进行了必要的季节调整和平滑调整,并将所用数据划分为两段区间,以在进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之后方便比较,可以看出不同的货币供应量指标对股市、发电量的影响不同,M2对股市和发电量的影响较为显著,且M2能够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因此文中进一步的检验所涉及的货币供应量指标主要用的是M2。两个样本区间的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并不相同,在样本区间Ⅰ,货币供应量M2不是股票指数的格兰杰成因;而在样本区间Ⅱ,货币供应量M2是股票指数的格兰杰成因,而发电量GE则不是股票指数的格兰杰成因。再结合协整检验以及脉冲响应分析的结论,可以证实2008年10月份以来证券市场的上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流入股市所导致,而来自于反映实体经济的发电量指标则对促进此期间股市的上涨作用并不明显。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及建议部分,提出国内证券市场需要进一步完善,并需要加强监管,从体制和监管上来完善证券市场,才能有利于证券市场的长期、良性发展。控制新增资金流入股市,引导资金流入实体经济,银行信贷要更多的向中小企业倾斜,拉动民间投资,新增资金才能真正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大力支持涉及扩大消费、结构升级等的产业,政府投资项目要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完善上市公司分红制度,改变投资者通过赚取差价来获利而引起的市场炒作现象,减少市场大涨大跌的风险。引入做空机制,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以利于股市长期、健康的发展。此外,关于货币供应量,也需要审时度势,货币发行也应更有针对性,当然,最重要的还在于调整经济结构,改善投资环境,疏通投资渠道,提高居民生活和消费水平。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进行证券市场上涨动因分析的过程中,采用发电量指标代替备受争议的GDP统计数据,以判断证券市场上涨是否是实体经济好转的反映,可以为学者在今后研究证券市场波动时提供更多的参考。此外,由于国内证券市场的不完善,波动较为频繁,而之前学者又选择多年证券市场的数据进行研究,难以揭示短期内证券的波动原因。本文将所要研究的变量划分为两个期间,通过对比能够更加准确、清晰的揭示出证券市场上涨的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