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与自然断裂的对话——《白噪音》的生态批评解析

来源 :鲁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jccc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了后现代主义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人类文明推向了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阶段,而由此引发的生态危机也愈发严重。生态批评正是伴随着文学理论的发展和环境的恶化而产生。作为一个研究文学与环境之间关系的文学批评流派,生态批评的目的不仅在于鼓励读者亲近自然,更在于提醒人们留意正在到来的生态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在对待自然的问题上,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唐·德里罗在1985年发表的小说《白噪音》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典范。小说充分展示了后现代社会中人类文明与自然生态的对立,以及当代美国人精神上的焦虑和痛苦。从小说中可以看到,在后现代社会中,人类与自然的对话已经断裂,符号的世界、充斥着人类生活的媒体和其它的技术的产物取代了自然的位置,阻碍着人类与自然进行直接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的精神世界都受到了污染。 本文从人类与自然、符号、技术的对话关系入手,对《白噪音》中人物的生存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小说中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思想,以及作者德里罗对自然生态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关注,探索小说《白噪音》给人们的启示:只有让自然重回人类的心灵,才能重建人类的生态家园和精神家园。本研究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引言”对作者和小说做了必要的介绍,回顾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现状,并阐明了本研究的目的和理论基础。第二章探讨小说中人类与自然的对话,关注自然的缺席以及由此带来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精神生态的失衡。第三章研究小说中人类与符号的对话,分析了使得符号能够作用于人类精神的符号主体性,并指出后现代社会中与真正与人类对话的不是真实的、自然的世界,而是符号。第四章介绍了小说中人类与技术的对话,揭示了人类在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彷徨。第五章“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肯定了《白噪音》学术价值,说明了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意义,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其对今后研究的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英语写作作为一种有用的交际技能一直是语言教学和研究的重点。然而,中国的英语写作教学一直都被认为是一个难题,很难让人满意。传统教学中,英语写作教学从作者的作品着手,教师主
1986年关联理论的提出是对语言学界的一个巨大贡献。它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角度:语用角度和认知角度。关联理论的重要概念,如认知语境、互明、交际意图和信息意图的划分,最佳关
听力理解是现行高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自从设立之初,经过了很多的变化。最初,听力理解只是参考分数,直到现在,一些省份的英语试卷中还是把其作为参考分,一些省份甚至想取消听力,大
复调在不同的界面有不同的所指,如在音乐、文学、哲学中表达不同的意义,但本质都在于强调各种声音的独立,既不完全融合也不完全排斥,在这样的关系中去构建真理。巴赫金首次把
学位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向知识型社会转变,同时也为满足越来越多的语言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国外研究者已经就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CALL)进行了大量
英语的冠词系统包括不定冠词a和an,定冠词the以及零冠词(零冠词不在本研究范围)。对于母语中无冠词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来说,冠词是最难掌握和运用的语法成分之一。在国外,对冠词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