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我国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进入了“高原期”,学生是教育、学的主体的理念普遍得到认可,但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死记硬背”和“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现象依然大量存在。教育部于2011年和2017年相继修订了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课堂教学应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要求。如何将教师的“教”真正变为学生的“学”,落实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就成了数学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研究小学数学的参与式教学。在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学的具体实践过程中,探索如何引导学生从被动式走向自主式学习,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提高课堂效率。研究中,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首先,读了大量相关文献,通过文献阅读理解参与式教学的概念、特征以及教学的策略;介绍了行动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接着,通过问卷调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发现对参与式教学有一定了解的教师培养的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比一般教师突出,大多数老师对于教学方法的认知还停留在过去的教法,在学生学这一层面上,缺乏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践行。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给学生留有的学习空间和时间都不足,导致学生无法进行认真的思考与探究,小组合作,互动交流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主。其次,通过对参与式教学的研究和分析,给出了参与式教学的三大环节,即新课导入、变教为学、理解感悟在对小学数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策略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实施了两次行动研究。第一行动研究后,发现实行了参与式的教学以后,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增强,中等生和学困生有了平等的平台参与课堂,积极发言的频率显著提高;在学习知识的速度上也有较大的提升。通过课堂观察分析,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师对于学生课后学习的情况关注甚少,课堂上教师没有积极营造适合参与式教学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评价没有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部分学生还是放不开,学生小组合作意识比较淡薄,小组合作参与度不强,为此笔者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了第二轮行动。实践表明,在课堂中开展参与式教学,从学生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感悟数学思想,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益于师生双方互动,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实际上如何深化课程改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参与式教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需要研究和探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