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传染病之一,严重的危害人民健康。慢性乙型肝炎(CHB)治疗的长期目的是达到病毒清除、延缓肝脏失代偿、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进展及其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在所有治疗方案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而近年来抗病毒治疗推荐个体化治疗,且其最终目的已转变为乙肝表面抗原消失。干扰素个体疗效持久,并有一定的几率促使表面抗原消失,因而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旨在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表面抗原血清转换后再转为阳性的可能因素。方法通过对这5例患者长达30个月的长期跟踪随访,具体分析这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使用干扰素治疗后发生HBsAg血清转换而后再现HBsAg阳性的病史特点、临床表现以及治疗过程中的肝功能、HBV DNA、HBeAg等变化情况以及副作用结果(1)基线情况: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在17~35岁间,HBV DNA>105copies/ml,3例HBeAg阳性,4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治疗时间为3~15个月,一例患者母亲为HBV感染者,治疗开始时慢性乙型肝炎病史在2-10年之间,均无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慢性病史。(2)HBV血清标志物:5名患者在治疗开始后3~18个月HBsAg转阴,3名HBeAg阳性患者在HBsAg转阴之前或同时出现HBeAg转阴,但未发生e抗原血清转换,5名患者HBsAb持续存在6~18个月后消失,且HBsAg在此同时或在此之后复转阳。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HBsAg与抗-HBs双阳性。(3)血清生化学指标:在干扰素治疗后,五名患者ALT分别有不同程度下降,2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结束后出现ALT再次升高,但均在5ULN以内。1例患者在治疗后30个月时HBV DNA3.36×10~6copies/ml,同时转氨酶98u/l,开始抗病毒治疗:替比夫定0.6g每天一次口服,余4名患者至随访结束HBV DNA检测阴性已达一年以上。(4)副作用情况:在使用干扰素的初期,4例患者有注射后发热,均可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完全退热,在随后治疗过程中最高体温呈逐渐下降趋势,发热症状持续时间在2周~2月。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但未达qe到减量/停用干扰素标准。1例患者在开始治疗3月后出现脱发及记忆力下降,情况尚可耐受,未予特殊处理,停药后好转。1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白癜风,但未予治疗。结论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出现表面抗原血清转换后再转为阳性可能与患者为男性、未出现e抗原血清学转换、治疗时间不够长、肝内cccDNA未清除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