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诚信即诚实信用,从道德范畴来讲,指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合格公民最起码的人格品质,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为此,《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把它作为基准性规范提了出来,提在了党和国家工作的议事日程。目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诚信建设已经成为一项关乎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一方面,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相伴而来的是由市场经济的趋利性诱发的道德领域的一系列问题,其中包括诚信缺失现象。诚信缺失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普遍存在,包括市场上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的违约失信、政府官员在政治生活中的弄虚作假等。这使得人们对不诚信的现象屡见不鲜,司空见惯。因此,急需树立全体公民诚信意识和信念意识。另一方面,诚信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诚信教育。高等学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人才基地,但诚信缺失现象在大学生当中时有发生,整体的诚信道德观念不容乐观。比如,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习态度、待人接物、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诚信缺失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消极文化的影响、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网络环境的消极影响、家庭诚信教育的缺乏以及学校诚信教育的缺乏等因素,又有部分大学生主观方面的心智不成熟、诚信意识淡薄、功利心强、攀比心理和投机心理等因素。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好,担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大学生诚信状况将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全社会的健康发展,这必然要求加强对他们的诚信教育。我们必须把诚信教育寓于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必须把诚信教育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必须把学生诚信考核纳入到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综上可见,研究大学生诚信缺失及其教育对策问题,对大学生本人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本文中,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联系社会实际,统计并分析了部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阐述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危害,寻求了一些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对策,这即是本文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