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身体锻炼与大学女生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及什么样的身体锻炼模式才能更有效地对大学女生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在较系统地分析国内外关于身体锻炼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和身体锻炼对大学女生心理健康影响的中介模型。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本研究选取一年级不同专业大学女生207名,按大、中、小锻炼强度分为3组进行健美操运动干预,每组分设锻炼6周组和12周组。每周除上课时间外,另增设一节。本实验采取单盲实验方法,被试在相同的时间、地点由固定教师指导,上课时间为60分钟(不包括准备活动和放松,中间有5-8分钟的休息时间),增设课为30分钟(不包括准备活动和放松)。锻炼强度通过心率指标进行控制。研究结果表明:(1)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强度在问题解决上交互作用显著;锻炼持续时间在情绪取向、回避、抱怨、转移、忍耐、逃避、幻想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持续锻炼12周的效果总体好于锻炼持续6周的效果。(2)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强度在社会性行为、家庭满意上交互作用显著;锻炼持续时间在自我满意、消极情绪、生活满意、社会性行为、精力、人际关系、家庭满意维度及主观幸福感总分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锻炼强度的主效应不显著;持续锻炼12周的效果总体好于锻炼持续6周的效果。(3)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和锻炼强度在焦虑、社会退缩、性心理障碍、精神病倾向上交互作用显著;锻炼持续时间在心理健康总分及心理健康的躯体化、焦虑、自卑、社会退缩、性心理障碍、强迫、依赖等维度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锻炼强度的主效应不显著;持续锻炼12周的效果总体好于锻炼持续6周的效果。(4)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中介变量对大学女生焦虑、性心理障碍产生影响;身体锻炼强度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中介变量对大学女生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产生影响。通过对上述研究结果的分析,本研究得到了以下结论:(1)小强度和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对大学女生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加深,而大锻炼量随着锻炼持续时间的增长对大学女生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呈现倒“V”型的曲线状。(2)与锻炼强度相比,锻炼持续时间对大学女生主观幸福感影响更显重要,身体锻炼对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不仅有促进作用更有维持作用。(3)身体锻炼是应对应激的一种积极方式。(4)身体锻炼持续时间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的焦虑、性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焦虑、性心理障碍;身体锻炼的强度可以直接预测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也可以通过主观幸福感这一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心理健康的社会攻击、性心理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