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运用清末民国时期的女校纪念册、女性报刊等资料,以创办于1902年的上海务本女校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女校的思想缘起、兴起与运作机制、校园生活以及女学生的人生选择等多方面状况的梳理,探讨清末民初上海国人自办女校与地方社会的互动关系。近代上海国人自办女校,延续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女学传统,同时也吸收借鉴了教会女校的办学经验。传统女学思想的近代转化以及外来思想的本土转化,推动了女子学校教育从思想转向实践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背景下,务本女校应时而生。因而,女子学校教育自兴起之初,便处于以清末新政为发端的教育变革之中。作为以改良家庭、培养贤妻良母为主旨的女校,务本女校具有新旧杂陈的特点。民国初年,由于各种原因,务本女校收归官办,并通过调整转型逐渐适应地方教育行政制度日趋完善、管理逐渐加强的发展趋势。在校园生活中,务本运用诸多象征性资源将国家、社会的要求内化为对于女学生的规训,由此建构起女学生的身份认同和群体意识。这种身份认同和群体意识在女学生的人生遭际中,又逐渐内化为更为紧密的生命共同体体验。透过对务本女校的个案研究,我们发现清末民初上海国人自办女校作为士绅阶层文化资本的延续,自兴起至发展壮大一直处在地方权力场域之中。晚清以降,学务的地方化表明国家权力进一步分化,地方士绅的权力亦因此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此过程中,地方士绅借由兴办教育和地方自治,积累了大量的社会资本。然而,学生群体的出现以及学生运动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士绅阶层内部的分化,使得国人自办女校呈现多元化、平民化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