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特发性基底节钙化(IBGC)病因尚不明确,各致病基因导致疾病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目前为止,虽然特发性基底节钙化已鉴定出5个致病基因,分别是SLC20A2、XPR1 and ISG15突变和PDGFRB、PDGFB信号缺失,但还没有针对中国人群的研究去分析PDGFB基因突变。我们的目的是在一大组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的中国人群中筛查PDGFB基因突变,了解其在中国人群中的突变谱情况。方法:本研究的病例采集时间自2013年7月至2016年2月,共收集了144例IBGC病患者,分别来自福建、江西、安徽、内蒙古、浙江等地,其中10例为家系先证者,134例为散发病例。每例患者均进行了完整的临床评估、生化及神经影像学检查,对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患者进行了排除。所有患者均经过Sanger测序排除了SLC20A2基因突变,200例汉族人群对照组来自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他们经脑CT检查已排除特发性基底节钙化。所有参与实验者均抽取外周血样。用QIAamp DNA抽提试剂盒(德国QIAGEN公司)提取对照组和病例组外周血样中的DNA,用6对设计好的引物通过PCR(聚合酶链反应)扩增PDGFB编码序列,利用Sanger测序法,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随后用Chromas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读序,采用Homolo Gene数据库通过不同物种之间同源序列比对,鉴定突变位点的高度保守性,用Polymorp hism Phenotyping(Poly Phen-2)、Sorting Intolerant From Tolerant(SI FT)和Mutation Taster等软件来预测已鉴定出的错义突变对蛋白质功能的潜在影响,并通过db SNP(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千人基因组计划和Ex AC数据库比对来评估已鉴定的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在3例特发性基底节钙化病人中检测出新发的2个错义突变位点(c.232C>T和c.610C>A),而在200例正常对照者中均未找到这2个突变位点。c.232C>T突变位点发生在高度保守区,且至少可被两种计算机预测软件判定是致病的,提示这个突变位点与特发性基底节钙化(IBGC)的发病是有高度相关,即该突变位点是致病性。虽然c.610C>A突变位点也发生在高度保守区,但两种计算机预测软件判定它极可能是良性的,提示该突变位点与IBGC的发病关系尚不肯定。结论:总之,在一大组中国IBGC患者中,我们发现了PDGFB基因一个致病性的突变和一个不确定意义的变异。然而,目前尚缺乏少影响蛋白质功能的直接证据,我们还需进行关于PDGFB功能表达方面的进一步的研究,以证实我们本研究已经鉴定出的新的错义突变的致病作用。目前本研究团队其他成员已经成功构建了PDGFB基因野生型和突变型的表达质粒,转染293T细胞,拟在细胞水平探讨突变位点对蛋白表达、细胞内定位、以及对钙磷代谢的影响,最终将阐明PDGFB不同突变位点对蛋白功能的影响及其具体的发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