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相关外泌体整合素α6/β4促进结直肠癌肺转移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广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smhj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生物信息学分析结直肠癌患者组织中整合素α6/β4的分布情况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整合素α6(Integrinα6,ITGA6)及整合素β4(Integrinβ4,ITGB4)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分布情况。材料与方法:本研究第一部分将(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中结肠癌和直肠癌数据与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ITGA6及ITGB4相关数据与(The Genotype-Tissue Expression,GTEx)数据库中正常结肠组织中进行比较,并分析ITGA6与ITGB4表达与CRC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通过在线starbase Pancancer工具和GEPIA网站对ITGA6与ITGB4进行基于基因表达水平的生存分析。对靶基因进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筛选二者的共同通路。通过STRING网站分析ITGA6与ITGB4的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PPI network)。结果: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提示ITGA6和ITGB4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结肠组织(P<0.05;P<0.05)。ITGA6在结直肠癌肿瘤不同分期的组织中表达有差异:Ⅳ期结直肠癌组织中ITGA6基因的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ITGA6与ITGB4的基因表达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现显著的相关性(R=0.64,P<0.001)。对ITGA6与ITGB4的共表达基因进行KEGG通路分析中发现,两者相关基因主要集中在ECM-receptor interaction通路。ITGA6高表达CRC患者的总体生存率显著高于ITGA6低表达患者,二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R=0.60,P0.05)。结论:ITGA6与ITGB4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其中ITGA6与结直肠癌的疾病进展密切相关。第二部分结直肠癌细胞外泌体的分离提取与鉴定目的:为探索结直肠癌细胞外泌体在肿瘤转移中的机制,本研究第二部分对结直肠癌细胞外泌体进行分离提取与鉴定。材料与方法:培养高转移潜能结直肠癌细胞系(SW620/HCT116)和低转移潜能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Caco2)并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采用超速离心法获取结直肠癌细胞相关外泌体。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鉴定外泌体蛋白标志分子(CD9,CD63和TSG101);透射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TEM)观察外泌体大小及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仪(Nanoparticle tracking analyzer,NTA)检测外泌体颗粒浓度和粒径分布。结果:WB结果显示,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法获取的四株结直肠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囊泡表面均表达外泌体标志分子CD9,CD63和TSG101。NTA分析四株结直肠癌细胞分泌的囊泡大小显示:其大小分布在100nm左右。TEM观察分离纯化的四株结直肠癌细胞分泌的囊泡形态,结果提示囊泡呈盘状,为双层膜性囊泡结构,符合外泌体的形态特征。结论:采用超速离心法分离和纯化方法可以获得来源于体外培养的结直肠癌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外泌体,其具有典型的外泌体生物学特征。第三部分肿瘤相关外泌体整合素α6/β4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小管形成目的:本研究第三部分拟通过体外实验探索结直肠癌细胞外泌体ITGA6与ITGB4在肿瘤侵袭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研究结直肠癌转移亲器官性的相关分子机制奠定基础。材料与方法:WB检测高转移潜能结直肠癌细胞系(SW620/HCT116)和低转移潜能结直肠癌细胞系(SW480/Caco2)中ITGA6与ITGB4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HCT116/SW620与SW480/Caco2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TGA6和ITGB4的蛋白水平。在SW620和HCT116细胞系中通过合成ITGA6与ITGB4的sh RNA质粒载体,慢病毒包装感染构建稳定低表达的细胞系。将敲除ITGA6与ITGB4的SW620、HCT116及其对照组细胞系的外泌体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CCK8法检测外泌体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外泌体对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在SW480和Caco2中构建稳定过表达ITGA6与ITGB4的细胞系。将过表达ITGA6与ITGB4的SW480、Caco2及其对照组细胞系的外泌体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CCK8法检测外泌体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小管形成实验检测外泌体对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高转移潜能细胞系SW620/HCT116中ITGA6和ITGB4的m RNA表达量较低转移潜能细胞系SW480/Caco2显著上调(P<0.01;P<0.01)。ITGA6和ITGB4在SW620/HCT116细胞培养上清液中表达显著高于SW480/Caco2(P<0.01;P<0.01)。WB结果显示,SW620/HCT116细胞外泌体中的ITGA6和ITGB4表达水平显著高于SW480/Caco2细胞。与SW480/Caco2细胞外泌体相比,SW620/HCT116细胞外泌体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与SW480/Caco2来源的外泌体相比,HCT116/SW620细胞外泌体与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显著增加其小管形成能力(P<0.05;P<0.05)。敲除ITGA6和ITGB4后,SW620/HCT116细胞外泌体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及小管形成能力均显著降低(P<0.05;P<0.05)。过表达ITGA6和ITGA4后,SW480/Caco2外泌体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小管形成能力均显著增强(P<0.01;P<0.05)。结论:结直肠癌细胞外泌体ITGA6和ITGB4能够显著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及小管形成。第四部分肿瘤相关外泌体整合素α6/β4促进结直肠癌肺转移目的:本研究第四部分通过体内实验探索结直肠癌细胞外泌体ITGA6与ITGB4在肿瘤转移亲器官性的相关分子机制,为结直肠癌转移相关研究提供更有效的预防和治疗靶点。材料与方法:运用经荧光素酶标记的慢病毒转染低转移潜能细胞SW480,将其经裸鼠尾静脉注射并建立肺转移动物模型。提取高转移潜能细胞SW620/HCT116外泌体,经裸鼠尾静脉注射,接种1月后采用活体成像观察外泌体对裸鼠肺转移病灶的影响。运用经荧光素酶标记的慢病毒感染高转移倾向细胞SW620,将其经裸鼠尾静脉注射并建立肺转移动物模型。运用外泌体分泌特异性抑制剂GW4869处理裸鼠2周。接种1月后活体成像观察抑制剂对裸鼠肺转移病灶的影响。运用经荧光素酶标记的慢病毒转染低转移潜能细胞SW480,将其经裸鼠尾静脉注射并建立肺转移动物模型。将敲除ITGA6/ITGB4的SW620/HCT116细胞及其对照组细胞外泌体处理裸鼠。接种1月后采用活体成像观察外泌体对裸鼠肺转移病灶的影响。结果:单独注射SW480细胞的小鼠没有发生明显的肺转移,但有转移灶出现在腹腔内。注射SW480细胞及SW620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小鼠可显著增加SW480细胞引起的肺脏转移;而注射SW480细胞及HCT116来源外泌体的小鼠未发现存在增加肺转移情况,但存在其他部位的转移。使用外泌体生成/释放的抑制剂GW4869处理后,显著抑制了结直肠癌细胞SW620向肺部的转移(P<0.05)。与对照组相比,敲除ITGA6和ITGB4后的SW620细胞外泌体显著减少了小鼠肺转移病灶的比例(P0.05)。结论:结直肠癌细胞来源外泌体可通过其表面整合素蛋白ITGA6和ITGB4诱导结直肠癌向肺脏发生定向转移。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内质网应激对ACC细胞生物行为影响的体外研究目的:在体外探讨内质网应激对人肾上腺皮质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使用内质网应激诱导剂Thapsigargin(TG)干预ACC细胞系(SW-13细胞及NCI-H295R细胞);CCK8法检测两个细胞系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FITC/PI法)、Hoechst 33258法、透射电镜检测TG对ACC细胞凋亡的影响;Transwell实验检测T
研究背景及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以下简称肝癌)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高复发、高转移的特征,使得肝癌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重大的医疗负担,而且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瓶颈。在肝癌术后复发中,由于早期复发预后更差,因此探寻肝癌术后早期复发患者体内的关键分子,对于肝癌的靶向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环
第一部分miR-30e-5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目的:探讨miR-30e-5p在胰腺癌组织的表达情况及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48例配对胰腺癌及其癌旁胰腺组织,所有患者均经病理确诊为胰腺癌。采用miRNeasy FFPE试剂盒提取RNA,q RT-PCR检测胰腺癌组及癌旁组中miR-30e-
第一部分超声造影和定量分析在门静脉癌栓诊断和分型中的价值研究目的:通过与增强CT(CECT)对比,分析超声造影(CEUS)在动态反映门静脉癌栓(PVTT)血流灌注特征和血流动力学变化的能力,探讨CEUS和定量分析在PVTT诊断和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6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PVTT患者,治疗前均进行常规超声(US)、CEUS和CECT检查,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和肝细胞癌合并门静
目的:T2DM(type 2 diabetes mellitus,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影响的复杂性疾病。虽然目前每一个被确认的基因变异只能解释人类人群中T2DM风险的微小部分,但其也有助于我们对T2DM发病机制的逐步理解。关键启动基因是在调控网络中起关键性作用的基因,从诸多基因中发掘T2DM的关键启动基因,是当前T2DM生物信息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AMPK信号通路在维持代谢稳态
背景与目的原发性肝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第三大主要原因,每年死亡病例约78万例,每年新增病例约84万例,发病率居全球恶性肿瘤第七位。在我国,原发性肝癌死亡率仅次于肺癌、胃癌,位居恶性肿瘤死因第三位。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是原发性肝癌中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尽管外科手术是HCC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由于HCC早期症状较为隐匿,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疾病进展期
背景:百草枯(paraquat PQ)是一种剧毒除草剂,能引起以急性肺损伤为代表的多脏器损害。临床中发现百草枯中毒患者血NT-pro BN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可明显升高,其变化特点与原因尚不清楚,如果补充外源性BNP(重组人脑利钠肽,rh BNP)是否能对PQ中毒患者产生保护性影响尚不清楚。现阶段在临床已有关于补充rh BNP治疗脓毒症相关急性肺损伤的研究并取得一定成效,这为rh BNP治疗百
冠状动脉微栓塞(Coronary Microembolizaiton,CME)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后易损斑块破裂,或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微血栓栓子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碎屑进入冠状动脉微循环所导致的微循环血管堵塞。CME引起的无复流是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而无复流是影响患者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多个研究也表明CME与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相关,包括左室重构及死亡率增加。尽管
第一部分miR-320a和RACK1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目的: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较高,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我国CRC的发病率依然呈上升态势。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获得较高的治愈率和较好的预后。故进一步探究CRC的发病机制,找寻新的无创肿瘤标志物与治疗靶点,对CRC的早期诊断、药物研发以及改善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梅尼埃病(Meniere’s disease,MD)是一种一种临床常见的内耳特发性眩晕疾病。目前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三个半规管阻塞术后的临床疗效以及通过检测核因子NF-κB在梅尼埃病患者中差异性表达,探讨难治性梅尼埃病的治疗方法和梅尼埃病发病过程中作用机制。第一部分难治性梅尼埃病患者三个半规管阻塞术后临床疗效分析目的:探讨三个半规管阻塞术应用于难治性梅尼埃病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