掺杂铂金属团簇石墨烯吸附及还原CO2的机理研究

来源 :华北电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hhapp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造成人类向大气排放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为了有效降低CO2排放量,研究CO2处理技术是十分必要的。CO2的吸收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得到广泛关注,其中最常见的转化反应是CO2的催化还原,不仅可以降低温室气体含量,还可以获得具有高工业利用价值的产品,在环境和经济两个方面都能获得良好的效益。目前二氧化碳催化还原的最大挑战是由于二氧化碳本身的化学稳定性,普通催化剂催化还原CO2的活性和效率都很低,因此研究设计更加高效的催化剂成为当前CO2处理技术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论文基于密度泛函理论,首先模拟计算了Ptn团簇(n=1、2、3、4)负载在单/双缺位掺杂不同数量氮原子的石墨烯基底上构成的Ptn/GN系列催化剂,共44种催化剂构型,通过结合能计算判断出44种Ptn/GN催化剂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进一步研究这类催化剂对CO2的吸附情况,结果显示CO2的吸附构型主要是碳、氧原子同时与Pt原子相互作用,且吸附过程中CO2有一定程度的活化。通过研究这44种催化剂对CO2吸附的Bader电荷转移、电子密度差分和态密度,我们发现在CO2的吸附过程中,电子主要从Ptn团簇转移到CO2气体分子。Pt原子的d轨道与C、O的p轨道态密度有明显重叠,表明Ptn团簇与CO2之间存在强烈相互作用。运用筛选出来的Pt4/SV催化剂,结合H2及CH4两种不同的还原剂,进行CO2还原反应的计算。以H2还原CO2的反应中,研究了不同机制(E-R、L-H、TER)下的反应路径,探寻CO2还原的主导反应途径,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TER机制下该反应最容易发生;在以CH4还原CO2的反应中,系统讨论了CH4分解、CO2活化和CH/C氧化的反应途径,同样对整个反应阶段进行了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在CH4分解过程中,CH分解为C和H的阶段是决定反应速率最关键的步骤,CO2活化的优先反应途径是CO2*→CO*+O*,在CH/C氧化过程中,CH*+O*→CHO*+*→CO*+H*和C*+O*→CO*+*更容易发生。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崛地而起,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相关研究受到了极大关注。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研究的进展,无线电能传输在电脑家电、电动汽车无线充电、便携式设备、植入式医疗设备、航空航天和一些特殊场合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分析计算、仿真分析、以及实验验证三个方面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参数的设计与优化进行研究,旨在提高系统传输效率。首先根据电路理论推导出
输电线路螺栓图像二维视觉信息较差,导致螺栓图像分类时大模型资源消耗大,小模型分类精度低。本课题将基于深度学习的知识蒸馏技术引入到输电线路螺栓图像分类任务,并根据自建数据集特点从网络性能传递和网络结构匹配2个角度进行研究,确保满足大规模部署的小模型能够充分拟合大模型的螺栓缺陷图像分类性能,实现资源消耗与精度的平衡。针对螺栓图像类间差异性较小、类内差异性较大,导致大模型知识传递不理想甚至错误的问题,本
随着现代工业不断发展,汽轮发电机组等旋转机械逐渐趋向于大型化、自动化,其工作环境也逐渐变得复杂。因此,旋转机械的工作状态对于整个生产过程来说有着重大的影响。为了保证旋转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以及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着力研究旋转机械故障诊断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常见的旋转机械部件为研究对象,将鲁棒局部均值分解及其改进方法应用到旋转机械故障诊断中,分别从故障提取和模式识别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主要内容如
一部分现役输电铁塔由于早期设计标准低、运行时间长、维护不周等因素不能达到实际承载力要求。大量研究表明,输电铁塔倒塌一般为整体失稳,且发生在输电铁塔的主材部位,因此对输电铁塔的主材加固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在实验中主材发生了破坏的220k V的ZMC2型输电铁塔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加固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格构式输电铁塔主要以单角钢作为主材,主材与主材之间通过螺栓节点进
图像超分辨率重建(Super-Resolution,SR)技术,是从观测到的低分辨率(Low Resolution,LR)图像中重建出高分辨率(High Resolution,HR)图像,是图像处理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该技术在监控、卫星、医学影像等多个领域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突飞猛进,卷积神经网络在单图像超分辨率重建(Single Image Super-
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的新愿景,以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将再迎发展加速期,成为改变我国能源供应结构的关键性力量。随着新能源份额的不断增加,系统不确定性增加,高比例新能源的消纳对系统灵活运行来说仍然是一个挑战,因此需要重新考虑电力系统的建模和运行方式。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将粒度认知理论引入含风电的电力系统经济调度问题中,提出了考虑净负荷梯度变化的自适应调度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认知计算和
针对智能用电对于精细化负载数据以及精细化用电行为挖掘等技术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协同进化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的非侵入式负荷识别方法,用以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的精确识别。首先,介绍了非侵入式负荷监测系统的基本框架,对常见家用负荷的稳态特征和暂态特征及提取方法进行了分析。为了从有限的训练数据中提取更多有用的信息,提高识别准确率,利用互信息法选取对目标器具识别相关和最有效的电气特征;在互信息分析的基础上,选取5个
单柱拉线塔拉线与主柱是典型的索-梁耦合结构。许多学者对索-梁耦合模型进行了理论研究,但实验研究较少。为探究索-梁耦合模型非线性特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索-梁耦合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斜拉索的静、动力特性,建立斜拉索自由振动方程;以单索-单梁这一简单的耦合结构为研究对象,运用达朗贝尔原理建立索-梁耦合模型的自由振动方程组;考虑到梁受到面内简谐激振力的作用,推导出索-梁耦合模型强迫
非侵入式负荷分解技术是在保证用户隐私的背景下深度分析用户的用电信息,是智能用电体系的关键研究内容。在负荷分解中主要存在功率相近的电器无法识别等问题。起初研究人员为解决上述问题,引入高频特征进行识别,但随之也带来了计算复杂,实际实施较为困难等问题。随着近几年模式识别的发展,模式识别的方法在非侵入式负荷分解中应用广泛,但研究人员忽略了方法的实用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围绕实用性较高的组合优化方法在非侵入
随着电力负荷需求的不断增加、传统化石能源紧缺的现状不断加剧,可再生能源的接入成为了必然的趋势,但同时分布式电源的随机性和波动性也给配电网的稳定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对配电网功率传输的调节能力和灵活运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电力电子装置的研发和生产日趋成熟,储能设备、柔性软开关逐步投运,配电网正顺应发展的需要,逐步演变为柔性配电网。相较于传统的配电网,柔性配电网能够实现柔性运行,具有更强的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