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官话地跨九省区,使用人口约两亿五千万,是现代汉语次方言中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次方言。四川地处西南内陆,其境内有官话、客家话、湘语和闽语等几大方言,其中西南官话分布范围最广。今天的四川西南官话主要来源于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移民带来的湖广官话。但四川地域的封闭性使得曾经存在于本地的“老四川话”并未完全被覆盖,而是以底层的方式保留了某些特征,而之前对此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本文从声、韵、调三个方面对四川境内的西南官话进行语音描写,比较各方言点的语音特点,并应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讨论其中的语音演变规律以及当中体现的历史层次,并且结合四川的移民史、方言史等资料,进一步讨论四川西南官话的分区,同时归纳四川西南官话不同于其他西南官话的独有特征。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绪论。首先简单介绍了几千年来四川地区语言的发展变迁历史,接着讨论了前人对四川西南官话的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研究的目的、对象、方法和材料来源。第二章讨论声类的演变。主要讨论了舌齿音、泥来母、非晓组和端组声母在四川西南官话中的分布类型以及语音演变情况。通过腭位照相、声谱分析等实验方法,证明四川西南官话中的卷舌音舌尖卷起,比普通话的“翘舌音”舌位更靠后,更符合国际音标中的卷舌音(retroflex)。四川西南官话中的泥来母并不是简单的自由变体混读,而是存在复杂的演变分布,并因词而异,从而得出词的使用频率和音变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单线联系,而是随着音变的过程逐步变化的。同时,更进一步发现,当两种音变同时作用于同一部分词项时,率先发生变化的具体词语可能有所不同,“立足点”词使用频率的高低,会造成认知上强势记忆的差别,最终成为音变竞争成败的关键。从感知语音学的新角度研究非晓母和端组的音变原理。非组f和晓组x存在互变关系,韵母元音u由于具有“钝”的声学特征,且涉及舌根和唇两个收紧点,经前腔过滤,唇收紧点的感知响度易被放大,因此x更容易在u前被错误感知为唇音f。端组声母塞擦化,是因为塞音在高元音前的送气阶段时长长于在低元音前,因此前种情况下易被错误感知为送气音乃至塞擦音,感知错误最终导致音变的发生。第三章和第四章讨论韵母的语音及其演变。第三章简单讨论了阴声韵果摄和流摄的读音尤其是一些特殊读音的来源,同时分析了四川西南官话阳声韵鼻音韵尾的演变情况及规律。第四章入声韵是本文的重点,首先讨论入声韵的总体演变趋势,重点分析了“阴入变读”、“阳入同变”等现象。通过实验语音学的手段,证实在部分保留独立入声调的四川西南官话中,入声韵塞音韵尾失去后,其“短促”的特征以时长较短和音质略不同于阴声韵元音而保存下来,出现元音变读现象,和阴声韵元音产生区分。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情况下,元音变读并不只是音值上的不同,而是会影响到音变的方向和音系结构的改变。接着分别讨论具体入声韵摄的语音。深入探讨了咸山摄三四等精见字今读ye、yo的现象,发现读音yo只出现在四川西南官话腹心地带,不见于其它西南官话,并且音变方向和北京话正好相反。深臻曾梗开三四入声韵非知庄章组字在存在独立入声调的四川西南官话中,入声塞音韵尾消失后,元音变异成为ie,挤占了原麻三韵的位置,从而推动麻三韵元音高化为i,形成不同于其它方言的推链音变。臻深曾梗入存在低元音读音,证实其并不是存古,而是在曾梗合流元音高化后,又再发生音变e>a,并且这种音变只发生在曾经的入声韵中,符合Labov关于短元音下降的链移规则。最后讨论了宕江入和通入的异读及其来源。第五章介绍了四川西南官话的声调类型,重点讨论入声调的独立和归并情况,指出入声分归各声是移民过程中语言接触竞争叠置混合的结果。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论。根据前文的论述,总结了四川西南官话独有的特征,并由此推测“湖广填四川”是一个移民渐进的过程,在土著遗存最多的四川西南官话腹心地带曾经存在过土著和移民的语言竞争,虽然最终湖广官话取得了胜利,但与其它西南官话不同,这里的“老四川话”以底层的方式保留了更多自己的痕迹。最后,根据四川西南官话的语音特点,将其分为五区,并分别指出各区具体的语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