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对糖代谢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62106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善,全球2型糖尿病(T2DM)的患病率连年增加。T2DM病因复杂且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受多种机制调控及因素影响,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因此,仍需探索多方面的预防以及治疗策略。T2DM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是持续存在的营养过剩,产生糖脂毒性诱发氧化应激从而损伤胰岛β细胞氧化还原信号。胰岛β细胞由于其自身抗氧化能力较弱,因而对氧化应激损伤较为敏感,易导致组织损伤,对胰岛素的产生、分泌以及活性造成有害影响。碘作为生物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具有抗氧化和促氧化的双重角色。碘离子(I-)可以作为电子供体,直接淬灭自由基OH.或H2O2,清除活性氧(ROS),因此适量的碘可以在多个器官及系统起到抗氧化作用。目前有少量文献发现碘与血糖之间的有益关联,但尚缺乏进一步机制研究。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可以调控多种氧化应激保护分子的编码。NRF2相关信号通路激活会介导一系列细胞内抗氧化酶及抗氧化蛋白的产生。NRF2-Keap1系统目前被认为是细胞对抗氧化和亲电应激的主要防御机制之一。当前研究已发现NRF2通路激活对T2DM的有益作用,并探索将NRF2作为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有研究发现碘可以影响NRF2信号通路。碘过量可以下调NRF2信号通路,碘和碘化物可以激活NRF2信号通路来保护皮肤,但碘的双重角色是否可以通过调控NRF2信号通路来实现并参与T2DM的发生发展尚无报道。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碘营养人群的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不同碘浓度高脂饮食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不同碘营养T2DM大鼠模型对其血糖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并进一步通过不同碘浓度干预大鼠INS-1细胞系研究其潜在的抗氧化作用,探讨碘对胰岛β细胞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探索T2DM防治的新策略。研究方法:第一部分:纳入源自甲状腺疾病、碘营养和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TIDE)项目中年龄≥18岁受试者51795名。根据尿碘浓度(UIC),卡方检验比较代谢性疾病患病率,二次项检验U形曲线,根据UIC分层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探讨糖尿病患病率是否与UIC相关。第二部分:4周龄SD大鼠45只通过高脂喂养,小剂量STZ诱导,低碘高脂饲料加不同浓度碘水喂养以建立不同碘营养T2DM模型,按大鼠每日碘生理需要量分为碘缺乏(ID)组、碘适量(NI)组、3倍高碘组(3HI)以及10倍高碘(10HI)组。4周及8周称重、留尿、完成腹腔注射葡萄糖耐量试验(IPGTT)后心脏取血并灌流,留取血清,游离肾周及附睾脂肪、胰腺组织并进行称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确定大鼠尿碘水平,完成血清TSH、胰岛素、血糖、抗氧化酶水平测定。免疫荧光法测定胰腺组织上钠碘转运体(NIS)蛋白表达。第三部分:不同浓度的碘化钾对大鼠INS-1细胞系进行干预48小时,按浓度分为无碘(ID)组、碘适量(NI)组、5倍高碘(5HI)组、10倍高碘(10HI)组、100倍高碘(100HI)组以及1000倍高碘(1000HI)组。Western blot法测定NIS、PI3K/AKT/GSK-3β/NRF2-Keap1信号通路以及细胞内胰岛素蛋白表达,ELISA法测定细胞上清胰岛素分泌水平,免疫荧光法测定NRF2蛋白表达情况,荧光探针DCFH-DA检测活性氧(ROS)水平,水溶性四唑盐-1(WST-1)法测定抗氧化酶SOD、钼酸胺法测定CAT水平以评价细胞抗氧化水平。结果:第一部分:代谢异常患病率与尿碘水平之间呈现U型曲线关系,曲线最低点位于300–499μg/L尿碘水平,患病率为76.0%。与100-299μg/L相比,UIC 300–499μg/L水平上,代谢异常[OR=0.857,95%CI(0.796-0.922)]和高血压[OR=0.873,95%CI(0.814-0.936)]的患病率风险较低。研究发现,UIC在300-799μg/L水平对代谢综合征(Met S)和糖耐量受损(IGT)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UIC在500-799μg/L水平间,对糖尿病前期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OR=0.883,95%CI(0.797-0.978)]。UIC≥300μg/L时对发生高甘油三酯(TG)血症、高胆固醇(TC)血症和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症具有保护作用。此外,UIC<100μg/L是高血压[OR=1.097,95%CI(1.035-1.162)]和高胆固醇血症[OR=1.178,95%CI(1.117-1.242)]发生的危险因素。第二部分:喂养4W后,相比于ID及NI组,3HI组体重减轻,10HI组血糖水平显著升高。8W后,相比于ID组,3HI组与10HI组体重均显著减轻且3HI组胰腺重量较大;相比于NI组,10HI组体脂比显著降低。4组大鼠均在腹腔注射葡萄糖120min后出现血糖高峰,相比于NI组,喂养4W后,10HI组血糖水平显著升高,ID组胰岛素抵抗指数显著升高。8W后,3HI组大鼠血糖显著降低,而ID组的胰岛β功能指数显著下降。此外,我们验证了大鼠胰岛表达有NIS蛋白。对于血清抗氧化酶,不同碘营养喂养4W后,相比于ID组,3HI组SOD酶活力显著升高。相比于NI组,ID组CAT酶以及10HI组GSH-px酶活力显著下降,3HI组血清CAT酶活力显著升高;持续喂养8W后,相比于ID组,NI、3HI组SOD酶以及3HI组GSH-px酶活力显著升高。相比于NI组,ID组SOD、CAT、GSH-px酶活力显著降低,3倍高碘组三种抗氧化酶活力均显著升高。所有大鼠血清TSH水平无差异。第三部分:我们首次证实INS-1细胞有NIS蛋白表达。相比于ID、NI组,10倍以上碘浓度组的NIS表达水平显著下降。相比于ID组,10HI组细胞上清中以及细胞内胰岛素水平及细胞内胰岛素合成相关基因PDX-1蛋白水平、5HI组细胞内胰岛素蛋白水平显著升高,相比于NI组,ID组细胞上清中胰岛素水平、细胞内胰岛素蛋白表达水平,以及100倍以上高碘组细胞上清中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1000HI组PDX-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对细胞进行GSIS实验,在3.3mmol/L葡萄糖诱导下,相比于NI组,10HI组细胞胰岛素分泌水平显著升高。16.7mmol/L高糖时,10HI组分泌水平仍相对较高,相比于ID组,10倍及以上碘浓度组胰岛素分泌水平均显著升高。不同碘浓度处理细胞48小时后,相比于ID及NI组,10HI组ROS水平显著降低。相比于ID组,NI、5HI及10HI组NRF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相比于NI组,5HI及10HI组NRF2蛋白表达显著升高,ID及1000HI组则显著降低。相比于ID组,所有加碘组NRF2蛋白核质比均显著升高。相比于ID及NI组,10HI组的NRF2核内表达水平显著升高。10倍及以上高碘浓度组Keap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H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相比于ID、NI组,10HI组的PI3K、AKT以及GSK-3β蛋白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并随碘浓度升高磷酸化水平开始下降。相比于ID组,5HI、10HI及100HI组SOD酶活力及所有加碘组CAT酶活力均显著升高。与NI组相比,5HI、10HI及100HI组CAT酶活力显著升高,而ID组以及1000HI组CAT酶活力均显著降低。低表达NRF2后,同时予10倍高碘处理,相比于NC组,INS-1细胞内胰岛素蛋白以及分泌至上清中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PDX-1以及抗氧化酶蛋白HO-1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成人UIC与包括高血糖在内的代谢异常及其相关疾病患病率之间呈U形曲线关系。适当浓度的碘可以提高T2DM大鼠的抗氧化酶表达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及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血糖水平,并通过自身以及激活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双重抗氧化作用,清除INS-1细胞内的ROS水平,增加胰岛素合成与分泌。当碘缺乏或碘浓度过高时,UIC和代谢异常患病率之间的有益关联消失,碘的抗氧化作用消失,抗氧化酶表达水平下降,ROS水平升高,胰岛素抵抗加重且分泌水平下降,血糖升高。
其他文献
目的:胃癌在全球范围内仍旧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并在2020年引起超过1000000例新增病例和大约783000的死亡病例(相当于全球每12例死亡病例中有1例死于胃癌)。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尽管近年来在胃癌的流行病学、病理学、分子机制以及治疗选择和策略的理解和研究上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胃癌对公共卫生的威胁程度仍然很高。G蛋白偶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r
目的: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首位原因,肺癌中超过85%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NSCLC患者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有60%~70%的患者在首诊时已处于晚期,预后常较差。目前NSCLC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放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由于NSCLC具有遗传异质性,个体差异较大,5年生存率改善仍不明显。近年来阿片生长因子(opioid
前言: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增龄相关的内分泌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不断上升。目前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绝对数最大的国家,骨质疏松症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健康问题。增龄所导致的器官功能减退、肌肉衰退以及性激素下降等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因素。甲状腺激素对骨骼发育也至关重要,是骨骼正常成熟的保障。过量甲状腺激素会导致骨吸收和骨形成增加,骨重建周期延长,骨转换加快,最终导致净骨密度降低,以及骨结构破坏。针
目的:阻塞性睡眠呼吸疾病(Obstructive Sleep Apnea,OSA)主要是由于睡眠过程中反复发生的上气道塌陷,并由此导致的间歇低氧,但在患者觉醒时不发生。国外资料显示OSA在成年人中的患病率为2%-4%,国内多省市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OSA患病率大约为4%。OSA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可引起多种靶器官损害: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2型糖尿病。OSA的机制:人在吸气时,气体经过鼻、
目的:结直肠癌(CR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和流行的消化道肿瘤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涉及多种复杂机制,表观遗传学中DNA甲基化的改变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DNA启动子的甲基化改变主要影响其基因表达水平,而基因启动子低甲基化-mRNA高表达的调节机制又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通过对TCGA数据库中结直肠癌的甲基化和基因表达数据的分析和筛选,找到这种受关注度相对较低而又比较重要的调节机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肿瘤发病率中位于第三位,致死率位于第二位。尽管近几十年来,由于诊断和治疗的进步,全球CRC患者的生存获益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在我国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明显上升趋势。由于CRC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导致诸多患者确诊时已进入疾病晚期。因此,早期检测和有效的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研发对于促进CRC早期诊断和减
目的:肾纤维化是各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疾病的共同病理表现,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在肾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多种肾实质细胞转分化形成大量的肌成纤维细胞,导致细胞外基质(extracelular matrix,ECM)过量沉积在肾小球及肾小管与血管之间的管周间质区域,在此期间伴随着多种免疫细胞浸润以及免疫因子的释放,促进了肾纤
目的:环状RNA(circluar RNA,circRNA)是一种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发现的没有5’端帽子结构和3’端poly(A)尾巴并以共价键形成闭环结构的内源性RNA。近几年才刚刚兴起对环状RNA的研究,自从circRNA被发现以来,人们从最初对其结构和生物功能、作用机制的简单认识,进而将其与各种器官系统疾病联系起来进行了探索。现有研究表明circRNA与肿瘤、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神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的最新定义是“由躯体感觉系统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该定义是2008年由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 PSIG)确立的。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常常引发食欲减退、睡眠质量下降、工作能力减低等症状,甚至还会导致抑郁、焦虑等情感障碍的发病率增加,目前临床上缺乏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因此对其发病机制
目的:2018年全球肿瘤统计分析结果,肺癌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居首位,虽然吸烟被认为是肺癌最主要和已确证的危险因素,但非吸烟患者数量逐年递增,因此除吸烟之外的致癌病因的探索是很有必要的。近年来,HPV与肺癌相关性逐渐的引起研究者重视起来。HPV16 E6/E7蛋白是主要的致癌基因。癌细胞利用Warburg效应消耗更多的葡萄糖,通过有氧糖酵解获得能量,活化的GLUT1是该过程中的主要葡萄糖转运蛋白。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