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安东尼娅·苏珊·拜厄特小说《孩童书》中的伦理思想

来源 :三峡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ds1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东尼娅·苏珊·拜厄特(Antonia Susan Byatt)是目前活跃在英国文坛的一位久负盛名的学者型女作家、评论家,以擅长创作情节错综复杂的长篇小说而闻名。其代表作《占有》于1990年就获得了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二十年后,其新作《孩童书》再次被列入布克奖的候选名单并荣获2010年詹姆斯·泰特·布莱克纪念奖,从而更加巩固了其在英国文坛的地位。在《孩童书》中,拜厄特认为工业文明的最大恶果不仅破坏了美丽的大自然,更为严重的是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尤其是两性之间的伦理、家庭伦理关系。所以她十分愤恨工业文明,并且希望通过爱与责任感的回归来挽救家庭角色的错位和各种家庭矛盾。同时,拜厄特批判了理性对人性的折磨,呼唤自然人性的回归,并提出了她的道德理想。  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写作背景及写作特色,分析了这部小说现阶段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对文学伦理学这一研究方法做了简介,同时阐述了该课题研究的意义。文学伦理学批评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上融合文学研究方法而形成的一种用于研究文学的批评方法,是对文学史上各种文学描写的道德现象进行历史辩证的阐释,其主旨在于以历史的眼光考察文学作品等文学现象的伦理内涵,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及法律制度等,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伦理关系作出符合历史实际的阐释。第二章在理论的支撑下对文本进行详细的解读,从家庭伦理、两性伦理及生态伦理三个方面分析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伦理思想,在家庭伦理中拜厄特反对父母因为功利而放弃了他们对孩子的责任,反对父母因为自己的混乱的男女关系而发生的乱伦,反对夫妻双方为了自己的肉欲而放弃“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伦理。在性伦理中,拜厄特反对理性对性欲望的压抑并且肉欲型的性伦理进行了批判。第三章探讨了拜厄特实现其道德理想而建立和谐社会的四条途径:首先,只有从被传统侵蚀的精神和思维等虚伪文明解放出来,才能建立两性和谐的世界;其次,在两性完美结合后要忠于对方,守护婚姻的誓言才能建立和谐美满的婚姻;再次,在家庭生活中,父母不仅要给孩子足够的关爱也要履行其父母的义务,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和谐的环境;最后,人类应该回归自然,爱护自然,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第四章是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指出该项研究的意义。  总之,用伦理学及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对《孩童书》进行的分析展示了传统伦理禁区和腐朽的享乐主义对人性道德的冲击与扭曲,拜厄特以韦尔伍德家族、凯恩斯家族以及弗拉德家族为代表分析了英国转型时期英国人的心理障碍与精神困惑,向我们展现了资本主义所谓的社会文明与理性对家庭关系的破坏、人性的扭曲和工业化对大自然的破坏,同时也提出了她的道德理想,这些理想不仅体现了拜厄特的伦理观同时也表达了她希望父母与子女之间、两性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建立起和谐关系的美好愿望。
其他文献
概念整合理论作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果,是一种心理空间理论,对许多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认知理据。该理论建立在动态的概念、时间、空间的基础上,指出概念
从认知角度上看,隐喻就是将始源域模型的结构映射到一个目标域模型的结构。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表达人类思维的隐喻的基础是人类的经验。人类对
放逐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母题,对于放逐的书写与探讨在文学创作中经久不衰。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在其名作《白鲸》中就对放逐这一母题展开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在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逃亡日本,为日后维新派的发展和壮大积蓄力量。梁启超等人在日本横滨发起并创办《清议报》,这是戊戌政变后海外维新派人士的宣传舆论阵地。《清议报》关于
晚清时期,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社会形势内忧外患。中国的文化身份也因国势的衰弱濒临世界文化的边缘。爱国人士为了拯救中国,争相引入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试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学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这是很自然的,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研究者曾经认为,过多的错误就意味着教学及学生学习的失败,因此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
作为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反响巨大的以女性主义为题材的小说,《紫色》最先描述了关于非裔美国妇女在遭受来自社会和家庭压迫背景下的成长历程。小说不仅揭露了施加于黑人妇女身上
介词是英语语言中一个比较重要的词类。介词在英语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却是一种复杂而重要的词类。就其功能来说,它表示的是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就其类别而言,介词的分类各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