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mparative Study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Zhong Yong by Legge and Ku Hungming from the Perspect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t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清时期,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社会形势内忧外患。中国的文化身份也因国势的衰弱濒临世界文化的边缘。爱国人士为了拯救中国,争相引入西方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试图将中国从这一片颓废中挽救回来。而这些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就是愈加拉大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赤字,中国文化身份也长期处于被书写的被动状态中。在这样一片全民倡导西学的大环境下,辜鸿铭和理雅各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努力将真实纯粹的中国传统文化较少到西方去。他们的译作如《大学》、《中庸》、《论语》得到了西方读者的高度赞誉。  后殖民翻译理论为我们研究辜鸿铭和理雅各的儒家经典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辜鸿铭和理雅各的翻译行为在当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后殖民翻译关注译本生成外部的制约条件(权利关系、政治因素、文化差异等)及其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影响。在这个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译作以及他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期望能够探讨辜鸿铭和理雅各的儒经英译在中国文化身份构建中祈祷的独特作用,并为后殖民理论的研究和今后的中国古典典籍英译带来一些启示。  本文首先介绍了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其次,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回顾,重温了学者们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建设;然后,论文从语言、文化和风格三个层面具体地分析和比较了辜鸿铭和理雅各的译作;最后结合前篇的论点论据,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角度对辜理二人的作品进行了深层次的对比研究。  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缜密的分析论证,本文作者发现了研究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的两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并认为这一发现对今后中国传统经典著作的英译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不同学者对科技英语的翻译持有不同观点,提出不同翻译方法。此论文试以信息论的角度解读科技英文的翻译过程,并以此得出科技英语的翻译思路,希望能为科技翻译提出一管之见。
中国大陆与世界的融合使得市场对合格口译员的需求激增,因此,中国大陆口译职业化进程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现状并不容乐观,成绩与问题并存。本论文主要探讨中国大陆口译职
作为日常对话中常见的话语现象,话语转换(Turn-taking)已得到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的重视,涌现出大量研究成果。在这些研究中,最有影响力的当属Sacks等人在大量英文会话研究的基础
焊接与生产时,焊料中会带入一些杂质,需要注意和控制这些杂质带来的有害作用,表1列出了焊料中的主要杂质的来源、允许的极限值及对焊接的影响.
和谐社会要有社会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各个区域、各类资源、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外部和谐。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和社会的两重属性,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构建和
概念整合理论作为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成果,是一种心理空间理论,对许多不能解释的语言现象提供了科学的认知理据。该理论建立在动态的概念、时间、空间的基础上,指出概念
从认知角度上看,隐喻就是将始源域模型的结构映射到一个目标域模型的结构。隐喻的实质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表达人类思维的隐喻的基础是人类的经验。人类对
放逐是文学创作中一个重要的文学母题,对于放逐的书写与探讨在文学创作中经久不衰。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在其名作《白鲸》中就对放逐这一母题展开了深入的哲学思考。在
戊戌政变后,梁启超等人逃亡日本,为日后维新派的发展和壮大积蓄力量。梁启超等人在日本横滨发起并创办《清议报》,这是戊戌政变后海外维新派人士的宣传舆论阵地。《清议报》关于
顿巴斯中央区矿井的特点是矿山地质和矿山技术条件,以及通风系统参数的范围都很广泛。目前生产的16个矿井中,有13个存在煤与瓦斯突出危险,2个矿井是高瓦斯的,1个是Ⅲ级瓦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