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从20世纪40年代出现至今,逐步完成其经典化过程,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在此过程中,从大陆、港台到海外,研究者对张爱玲的研究此起彼伏,虽然褒贬不一、争论不断,但在研究者不断对张爱玲进行理解和阐释,再理解和再阐释的循环认识中,其文学意义不断沉淀和更新,也向后世展示了张爱玲及其文学以及相关研究的千姿百态,具有广博的社会容量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张爱玲的经典化过程深刻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大陆、港台及海外几十年间的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不仅直接决定了张爱玲及其作品的传播与接受,而且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下不同研究者的文学价值取向,从而造成张爱玲及其作品传播与研究的多变性和曲折性。复杂多变的社会文化环境导致张爱玲形象在历时与共时中不断转换,并在不断转换中逐步奠定文学史地位。张爱玲经典化过程主要是在大陆、港台和海外研究者的不断理解和阐释下完成的。这些研究者身处不同时空或相同时空下,受特定社会文化环境及个人审美经验影响而形成不同视域,从而对张爱玲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他们之间或相互对话,或相互争论,或相互影响,使张爱玲及其作品的文学意义不断被阐发,并日益丰富化、多元化。张爱玲正是在众多理解者的历史性理解中被经典化的。张爱玲的经典化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家作品经典化的一般规律。主要包括:其一,由于整体社会、时代的历史性以及个体理解者的历史性使得作家作品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不同的接受与理解;其二,不同地域由于意识形态、文化思潮等因素不同使得作家作品在不同空间出现不同接受和阐释;其三,权威性理解者通过具有较高公信力和专业性的理解和阐释影响一般读者对作家作品的选择和阅读;其四,无声读者由于群体数量大,渗透力强、阅读门槛低等特点对作家作品的传播和阐释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五,报纸、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及其“把关人”对作家作品以及读者的研究和阐释起着重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这些方面或部分产生作用,或整体产生作用,从而使作家作品完成经典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