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国家形象书写的解构性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ballb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形象问题是石黑一雄长期以来善于思考、长于书写的问题。从创作背景来看,独特的国族身份与跨文化的成长经历,使他主动思考“国家”“种族”“国家形象”等概念,而积极投身于政治运动与社会工作的经历又在实践层面上使他加深了对上述概念的理解。从创作实践来看,在其迄今为止出版的七部长篇小说中,有五部涉及国家形象的书写,石黑一雄始终有着在小说中主动塑造国家形象的创作自觉。回顾以往英国文学史上的国家形象书写,可以发现国家形象的塑造与英国民族国家的建构过程具有同构性,同时,在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传统国家形象书写也形成了倾向于塑造理想典型,以及想象式与虚构性的特点,石黑一雄一反英国文学史中的国家形象书写传统,运用不同的解构策略拆解了传统的国家形象。本文以石黑一雄的五部长篇小说为研究对象,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其小说解构传统国家形象的方式与特征。第一,易变的记忆与流动的国家形象。在意识到传统国家形象书写的本质化特征后,石黑一雄在小说中力图扭转国家形象书写的本质主义倾向。他首先选取的解构策略是将传统国家形象呈现在主人公的流动性记忆当中,石黑一雄笔下主人公的主观记忆具有碎片化、任意性、不可靠性的特征,伴随着主人公的每一次回忆行为,传统国家形象都面临着能指与所指脱轨的危险,记忆的不确定性瓦解了形成传统国家形象的坚固基础,质疑了其意义的明晰性与确切性,从而实现了对传统国家形象的解构。第二,复调的对话与多元的国家形象。石黑一雄在小说中解构传统国家形象的策略之二是将其置于文本内、外两个维度,通过对话产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消解了传统国家形象的统一性与同质化。在文本内,石黑一雄使其笔下的主人公各自阐发出于自身理解的国家形象观,在不断地争辩与交锋的过程中使得国家形象的内涵无限延宕,打破了传统国家形象意义的单一指向。在文本之间,石黑一雄将小说文本中的国家形象与历史文本、现实文本中的国家形象彼此阐发、相互观照,形成了互文的关系,从上述两个维度实现了对传统国家形象的解构。第三,突发的事件与解域化的国家形象。石黑一雄将传统国家形象置于“不可知之事”当中,例如原子弹爆炸、战争爆发,这类具备突变性和断裂性特征的事件扭转了传统国家形象的既定发展轨迹,突破了其统一化图式,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彻底改变了传统国家形象的内涵,成为了国家形象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点。同时,石黑一雄还将其小说中的主人公置于一系列“不可预想之事”当中,通过偶然的遭遇、迥异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主体的认知框架与期待视野,颠覆了其原本牢固的传统国家形象观,石黑一雄通过事件化写作的策略解构了传统的国家形象。石黑一雄正是通过反本质、反套话、反英雄与反神话的书写方式,实现了对传统国家形象的解构,将其长久以来被遮蔽、掩盖的面向揭示出来,并在流动与生成中赋予国家形象全新的内涵。
其他文献
非字面语言是人类语言复杂性的集中表现。反讽是非字面语言的重要形式之一;它指说话人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以此来表达批评或嘲弄等态度。口语反讽理解(下文简称“反讽理解”)是实验语用学研究的热点。目前的研究多关注语境和音韵在反讽理解中的作用;但研究结论存在诸多分歧。主要的分歧可分为三个方面:一、语境和音韵在反讽理解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的分歧。一类研究(Pexman,2008;Woodland e
《盛明雜劇》是明代沈泰編訂的一部明代雜劇重要總集,包括60篇雜劇劇作,全書共三十八萬余字。其中賓白語言口語性強,反映出整個明代語言發展的實際情況。本文以《盛明雜劇》賓白助詞為研究對象,對書中部分助詞進行窮盡式統計,描寫其分佈和使用情況,著重梳理助詞由實到虛語法化的路徑,並就某些語法現象聯繫其背景劇目現代方言用法,對不同方言區助詞語用情況作以比較,在漢語史和方言之間相互印證。全文共分為四章,主要內容
疫情期间,教师在面对"教学空间"和"教学行为"完全物理隔离的情况下,利用翻转课堂教学使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又一次成为热点问题。高校教师面对着"多种变式"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形式,借助"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以此来设计、实施和评价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更好地促进传统"内容为本"向"成果为本"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来把握教
雪莉·杰克逊的《邪屋》向来被认为是美国当代哥特的开端,但其新哥特叙事特征却很少有人研究。本文以文本细读为基础,深入分析探讨《邪屋》的新哥特叙事及其美学特征,以期在“重评杰克逊”的时代风潮中提供点滴自己的思考。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论文的先导部分,包括绪论和第一章,分别介绍了《邪屋》的研究现状、美国的哥特传统以及雪莉·杰克逊本人与哥特表达的契合。笔者通过研究比对杰克逊笔下的哥特主题及其个人成长
本论文借用霍米·巴巴的混杂性理论对查尔斯·约翰逊的小说《牧牛传说》进行解读,旨在强调身份的流变性和建立包容性社会的重要性。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围绕种族和自由等主题对查尔斯·约翰逊和《牧牛传说》做了大量研究,但鲜有人从后殖民角度对《牧牛传说》进行解读。本论文主要借用霍米·巴巴的相关后殖民理论对《牧牛传说》进行解读,以期能给读者解析《牧牛传说》一个新的角度,为美国非裔解决身份危机提供一个新视角,同时也
包世臣散文涉及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河、漕、盐、农、礼、刑、兵、货币、鸦片、抗夷等多个方面,体现了明确的经世意图。包世臣经世思想与散文创作是明清时期实学思想和经世散文发展的重要一环,对近代思想和经世散文的创作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本论文以包世臣文集《安吴四种》中相关经世散文篇目及《说储》《小倦游阁文稿》部分经世散文作为研究对象,从其生平交游、文集编纂体例、传记书信研究以及价值影响四个大的方面入手,对包
文县方言属于中原官话秦陇片,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4个单字调。前人对文县方言声调的研究存在分歧,如四声的调值描写,调型、调值的相似是否导致调类简化与合并等。这些问题不仅是文县方言的研究重点,在整个西北汉语方言中也具有代表性。文章运用声学实验方法,分析文县方言声调特征,并与前人研究进行对比,探讨分歧形成的原因,同时还针对前人成果未涉及领域,补充了个人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文县方言单字调格局为“高低升
植生混凝土是一种集消音降噪、景观复绿、城市美化、行洪排涝、水质净化、护坡护岸等优点为一体的功能性材料。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植生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护坡植被与多孔混凝土的相容适生性以及工程应用三大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取得成果具体如下:(1)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植生混凝土制备工艺,其中在搅拌工艺上采用三次投料裹石法,在成型工艺中采用人工插捣法,在养护工艺中采用标准养护室养护能使植生混凝土的
石黑一雄是当今世界文坛备受关注的作家之一,以书写时间、记忆和自我欺骗闻名于世,获得了“寻觅旧事的圣手”的称号。悖论性是理解石黑一雄小说的一把钥匙,理解了悖论性就能更好地理解石黑一雄艺术创作的深刻性,而悖论性叙述是悖论性一个非常重要的维度,理解石黑一雄小说的悖论性叙述是抵达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必经之途,是理解石黑一雄创造的悖论世界的角度之一。本论文尝试从悖论性叙述的角度切入,根据小说中叙述者的自身特征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核算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分析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应用决策树算法,构建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成本预测模型,为门诊烧伤患者伤口护理打包式收费奠定基础,同时为医疗机构针对烧伤患者伤口护理合理定价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伤口中心就诊的328例门诊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门诊烧伤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