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联合体位固定与热塑膜固定的肺癌患者放疗时的摆位误差,探讨不同固定方式下临床靶体积(CTV)至计划靶体积(PTV)外扩边界及其对正常肺组织受照剂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唐山市人民医院接受过肺癌放射治疗的90例患者资料,按不同固定方式将患者分成联合体位组(热塑膜+发泡胶固定)50例,热塑膜组(热塑膜固定)40例。两组患者根据统一标准勾画靶区,1次/周锥形CT(CBCT)与计划CT图像匹配后分别记录左右、上下、前后(X、Y、Z轴)方向摆位误差,通过K-S检验对一般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联合体位组与热塑膜组患者,中央型、周围型肺癌患者,左、右肺癌患者,肺上叶、肺中下叶癌患者之间的摆位误差。根据MPTV=2.5∑+0.7δ计算联合体位组患者CTV至PTV外扩边界。将联合体位组定义为A组,设置虚拟实验组为B组,通过配对样本的t检验对A、B两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TPS系统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双肺V5、V20、V30,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联合体位组与热塑膜组摆位误差在X轴分别为(1.00±0.58)和(3.28±0.43)mm、Y轴分别为(1.42±0.28)和(4.03±0.41)mm、Z轴分别为(1.06±0.44)和(3.18±0.34)mm,两组患者X、Y、Z轴上的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4,-35.596,-25.015,P=0.026,0.001,0.022)。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在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患者(t=-0.649,-0.109,-0.164,P=0.228,0.922,0.677)及在左、右肺癌患者(t=-0.130,0.125,-0.384,P=0.296,0.265,0.141)、肺上叶、肺中下叶癌患者(t=0.210,0.458,1.153,P=0.834,0.649,0.255)摆位误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MPTV=2.5∑+0.7δ得出联合体位组患者CTV至PTV外扩边界在X、Y、Z轴分别为2.906、3.746和2.958 mm。将联合体位组定义为A组(PTV外扩边界为5mm),设置虚拟实验组(在确保90%患者CTV至少接受95%处方剂量的前提下,将A组患者PTV外扩边界X、Z设定为为3 mm;Y轴设定为4mm)定义为B组。A、B两组对比得出,B组中V5、V20、V30均值分别较A组减小1.5%、3.1%、4.8%(t=12.182,10.480,10.325,P=0.000,0.000,0.000)。结论1.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在胸部肿瘤放疗体位固定中吻合度高,重复性和舒适度好,为胸部肿瘤的放疗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体位固定方式。2.使用联合体位固定技术治疗肺癌患者时,X、Y、Z轴的摆位误差缩小,CTV至PTV外扩边界可进一步缩小。3.联合体位固定技术应用在在中央型、周围型肺癌,左、右侧肺癌,肺上叶、中下叶肺癌中,效果相当,无明显差异。4.对A组患者X、Y、Z轴外外扩5 mm,B组患者X、Z轴外扩3 mm、Y轴外扩4mm进行分析,得出V5、V20、V30均减小,为降低放疗肺损伤尤其是放射性肺炎的严重程度提供依据。图8幅;表7个;参148篇。